跳到主要內容

師說 韓愈                  班級    座號    姓名

壹、題解補充

一、寫作背景

師說是唐德宗貞元十八年(西元八○二),韓愈三十五歲,在國子監任四門博士(管教七品以上侯伯子男的子弟以及有才幹的庶人子弟)時所作。

韓愈以儒家道統的繼承者自居,文中所說的「道」即指儒家所主張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學說;「業」指儒家的經典學問與足以為立言典範的「三代兩漢之書」;「惑」則指學「道」習「業」時所遇到的疑難困惑。唐朝雖以科舉取士;但士大夫家族仍有不少憑藉門第或祖先餘蔭,晉身朝廷者。這些人常自恃其高人一等的門第,輕視道德、文章,乃至專業知識,不肯從師問學。這些士大夫子弟不僅自己恥於從師,而且常常譏笑「尊師重道」的人,對敢於收召後學,公開傳道的人,也往往以「狂」名加之。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鑑於這種時俗、積習,韓愈遂力排世俗譏議,反覆闡述從師學道的重要;並針對時弊,強力抨擊士大夫「恥學於師」的錯誤心態。當然,韓愈在恥於從師的時俗中,不顧反對,大力提倡師道,既有其現實意義,也有藉「師道」振興「儒道」,反對佛、老的意圖,這和韓愈的思想是密不可分的。

另外,韓愈寫作師說還有藉此推廣古文運動的意思,所以師說名義上雖為贈門生李蟠而作,實際上是一篇推廣古文運動的「宣言書」;而由李漢唐吏部侍郎昌黎先生韓愈文集序所說的「時人始而驚,中而笑且排;先生志益堅,其終人亦翕然而隨」看來,可以知道古文運動由開始的受到排斥,到後來的逐漸被接受,中間經歷了一段艱辛的奮鬥。

韓愈在師說中給「老師」下了最簡要而深入的定義;他將學術和地位、名望、年齡、資歷分論的主張,使學術超越了政治與世俗的觀念,而有了獨立的價值,難怪蘇東坡要稱讚他是「匹夫而為百世師」(潮州韓文公廟碑)了。

二、文體說明

(一)據吳訥 文章辨體 序說:「說者,釋也,述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說之名,起自孔夫子之說卦,厥後漢 許慎著說文,蓋亦祖述其名而為之辭也。……至昌黎 韓子,憫斯文日弊,作師說,抗顏為學者師。迨柳子厚及宋室諸大老出,因各即事即理而為之說,以曉當世,以開悟後學。」可知「說」為解釋義理,並述己意的一種類文體。韓愈的雜說四首、柳宗元的捕蛇者說、周敦頤的愛蓮說、劉大櫆的騾說,都是「說」體有名的文章。

(二)贈序:本文文題稱為「師說」。就內容而言,它是一篇說明從師問學之道的論說文;而就寫作的目的和形式而言,它是一封贈予李蟠的書信,表達對李蟠的讚美或勉勵,因此過去常把師說歸類為「贈序」。茲簡介如下:

1.序體文章簡介

  「序」的體裁有「敘述」的特質,包含著「言之有序」,如絲之「端緒」等意涵。序體文章起源於詩 大序,至唐代逐漸流行。常見的序體文章有「書序」、「詩序」和「贈序」,其中以書序為大宗,又分為「自序」及「他序」。在漢代以前,序多放在書後,如西漢 司馬遷的史記 太史公自序和東漢 許慎的說文解字序等。太史公自是作者為自己的史記一書所寫的序言,而請人作序始於左思,據說左思 三都賦完稿之後,自認為名氣不夠大,於是請求當時著名的學者皇甫謐為他寫序,皇甫謐便寫了三都賦序,三都賦因增加序文而得世人重視,造成洛陽紙貴的盛況。從此以後,請人作序遂成風氣,有時一本書有二序、三序,甚至五序、六序都有。後世又稱「序」為「引」或「說」。

「贈序」則發端於晉代,而盛行於唐、宋。晉 傅玄有贈扶風馬鈞序。唐 宋時代名篇更多,如韓愈 送李愿歸盤古序、送董邵南序,歐陽脩 送徐無黨南歸序,都是有名的篇章。贈序是在書序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一種臨別贈言。唐初文壇,親朋好友在臨別之際,常常設宴餞別;飲酒賦詩,積成卷帙之後,由某人為這些詩寫一篇序,說明緣由。後來若不為餞別或詩歌唱和,單寫一篇文章贈人,也稱為序,這就是「贈序」的由來。贈序的內容一般都寫和遠行者的友誼、對遠行者的期望、勸勉和關心;但有時也不限於此,例如韓愈和柳宗元的許多贈序,除了一般道別、敘情外,還常常借以抒發理想抱負,議論朝政,抨擊時弊,內容廣泛,形式多樣。

韓愈在文學方面的影響

()文以載道之說

  韓愈的弟子李漢在昌黎集序中說:「文者,貫道之器也。」北宋周敦頤據此改為「文,所以載道也」,後人因此以「文以載道」來代表韓愈的文學思想,實則韓愈並沒有講過這句話。不過韓愈主張「文所以為理」、「非以誇多而鬥靡」、寫作必須「出入仁義」,這有著濃厚的「載道」色彩。

()提倡古文運動

古文運動並不是從韓愈開始的。在其前有元結、獨孤及、柳冕等人,都是提倡古文運動的先驅。.韓愈之所以能夠成功的原因:

(1)既有理論,又能創作傑出的作品。

(2)能抗顏為師,加上在國子監三任博士,一任祭酒,所以門生眾多,形成龐大的勢力。

(3)有朋友同道的幫助,例如柳宗元主張「文以明道」,與韓愈互相聲援。

3.韓愈提倡恢復樸實無華的古文,卻非一味模仿,其言「師其意不師其辭」、「唯陳言之務去」、「必出於己,不襲蹈前人一言一句」。

七、貢獻與影響

蘇東坡潮州韓文公廟碑稱頌韓愈道:

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自東漢以來,道喪文弊,異端並起;歷唐貞觀開元之盛,輔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獨韓文公起布衣,談笑而麾之,天下靡然從公,復歸于正。蓋三百年於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此豈非參天地、關盛衰,浩然而獨存者乎?

蘇東坡對韓愈的稱頌包括文學、思想、政治、人品等方面,推崇可謂至極。

(1) 文學--文起八代之衰:指提倡古文,遏抑華靡文風。

(2) 思想--道濟天下之溺:指排斥佛 老,建立儒家道統。

(3) 政治--忠犯人主之怒:指諫迎佛骨,冒大不韙之罪。

(4) 人品--勇奪三軍之帥:指說降叛將,使王廷湊懾服。

(八代指「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或是「魏、晉、宋、齊、梁、陳、隋、唐」)

參、國學常識

()古文運動與詩文革新簡介

1.古文的定義:「古文」一詞由韓愈提出,指的是三代、兩漢的散體文;稱古文是為了與「時文」—六朝以來流行的駢文相對。

2.古文與駢文比較:

(1)古文特色:形式自由,用字樸實,涵蘊教化。

(2)駢文特色:講究對仗,用字華麗,好用典故。

3.古文運動的流變:中唐的古文運動,主要提倡者是韓愈和柳宗元,參加者眾,包括:元稹、白居易,以及韓愈的門生李翱、皇甫湜等人。由於目標明確,既有理論又有創作,在當時形成文學風氣,對後代散文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圖示如下:

項目

說明

背景

晉以後,文尚駢體,氣格靡敝,內容空洞,文風柔靡浮豔。

先聲

初唐 陳子昂、李華、柳冕諸人,為古文運動先驅。

發展

唐代

(1)中唐 韓愈、柳宗元大力提倡,以先秦、兩漢的群經子史為典範,講求內容的樸實無華與蘊含教化。

(2)繼起者有李翱、李漢、皇甫湜等。

(3)晚唐、五代駢文又興,古文中衰。

宋代

(1)北宋初期柳開、穆修、孫復等人再次提倡。

(2)歐陽脩主盟文壇,倡導明道致用,尊崇韓文,使古文成為文章之正宗。

(3)曾鞏、王安石、三蘇等繼起,古文運動至此完全成功。

明代

明初有宋濂,明代中葉則有茅坤、唐順之、歸有光等「唐宋派」的古文名家。

清代

(1)桐城派:安徽 桐城人方苞、劉大櫆、姚鼐(桐城三祖),為文標榜古文義法,以上承唐 宋八大家。(義:言之有物,指內容;法:言之有序,指形式。)

(2)陽湖派:陽湖人張惠言、惲敬,古文取法先秦。

(3)湘鄉派:湖南 湘鄉人曾國藩為桐城派的殿軍,與弟子擴大桐城派的門戶,頗有中興古文之功。

 

肆、課文賞析

  在古代的散文中,韓愈的師說是具有典範性的說理散文,具有高度的寫作技巧。

()立論獨到而精闢

  本篇的主要論點是「學者必有師」和「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為了反覆說明這兩個主要論點,作者首先揭示師的作用是「傳道、受業、解惑」。像這樣明確的概括,在韓愈之前從來沒有過,這是他獨到而警闢之處。而從「解惑」方面闡發從師的必要,道理說得既準確,又深刻。至於以「聞道」作為擇師的準則,摒棄以貴賤長少作為能否為師標準的陳腐觀念,並由此推演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的見解,針砭當時競以門第相尚,不重真才實學的弊俗,更是精闢獨到。即使在今日看來,也是能給人以啟迪的。

()論據確鑿而有力

  說理散文的立論是靠論據來支撐的,論據是否確鑿有力,直接關係到文章的說服力。本文的論據,既包含事理,也包含事例。以事例而言,作者擇取孔子從師的言行為證。如前所說,孔子在當時被奉為「至聖」,而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其賢不及孔子」,孔子卻能以他們為師;「今之眾人」,包括「士大夫之族」應當從師,更是情理之所必然。

  在這裡,作者雖然只用了寥寥數語,但對孔子的言行卻說得很具體。同時,孔子的這些言行可以從左傳 昭公十七年、孔子家語 觀周、史記 孔子世家以及論語中找到相關的記述以佐證,因而就顯得確鑿而很有說服力。

()對比深刻而流暢

  對比,就是把是與非、正確與謬誤的事物放在一起作對照比較,使正確的愈見正確,錯誤的愈見錯誤的寫作技巧。本文為了論述從師之道,批判恥於從師的風氣,設置三組正反對比,構成精采的文筆。第一組以「古之聖人」與「今之眾人」作對比。古之聖人才智出眾,「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才智低下,卻「恥學於師」,結果是「聖益聖,愚益愚」,這怎能不叫人嘆息「今之眾人」之謬呢?第二組以士大夫為子擇師與自己不從師作對比,「小學而大遺」,這怎能令人不嘆其昏呢?第三組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作對比,前者「不恥相師」,後者卻恥學於師,這怎能不使人驚嘆為怪事呢?在這三組文字中,作者雖然沒有直接說理,把從師之道的實質指給讀者,但是運用對比作為曲筆,憑借恥學於師的事實去襯托、映照出恢復從師之道的必要性,使讀者從對比中獲得真切的感受,所以說理是深刻的。

()說理中抒情寄慨

  說理文自然以說理為主,但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韓愈是深通箇中三昧的。就本文說,作者在說理中抒情,在抒情中說理,具有「一唱三嘆」之妙,他一嘆「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可見以從師為恥無日不有,就時間說,此風盛長已根深蒂固;再嘆「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可見以從師為恥危害之大,就後果說,此風盛長已釀成時弊。「無惑」的「難」,是「師道不傳」已「久」的必然結局。因此,「嗟乎」之情的奔流,頗能打動人心。由於作者在說理中抒情寄慨,抒發感慨又使說理生輝,情至理來,一放而不可收。於是「其皆出於此乎」、「吾未見其明也」,「其可怪也歟」,接踵而至,於層層推進之中,臧否極為鮮明。在層層推進的說理中發抒感慨,以跌宕的文情來增添盎然的理趣。

()語言流暢而洗鍊

  本篇以散行奇句為主,也用了一些整齊的偶句,散行奇句的句讀(句逗)、音節的多少,富於變化,句中句末間用表示語氣的虛詞,如「也」、「矣」、「乎」、「焉」、「歟」,讀來抑揚頓挫,流利暢達。奇句與偶句、散體與駢體的適當結合,文章的語言就具備了音樂的韻味。

  從語氣上看,本篇以陳述句為主,但也間以感嘆句。陳述句便於言明事理,感嘆句長於抒情,便於寄託慨嘆。兩者恰當的結合,使文章情理並茂,增強了感染力。從句子間的銜接看,以順承為主,偶有交叉銜接法。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為第三句接第一句,第四句接第二句,便屬交叉銜接。順承使文氣流暢,交叉銜接使文句跌宕生姿。

 

伍、修辭探討對比

  運用對比,可以使說理更加鮮明有力,本文的第三、四、五段,就是運用對比手法來寫的。根據內容,列表如下,可以清楚看出對比手法的運用。

論據

對比

作者的議論和抒情

正確的態度

錯誤的態度

第三段

古今縱比

古之聖人從師問學

今之眾人恥學於師

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第四段

自身對比

士大夫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於其身也則恥師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第五段

當代橫比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1.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2.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教育類成語與格言

1春風化(   ):良好的教育,稱頌師長的教誨。

2      )滿天下:比喻弟子們人很多

3   )門立雪:尊敬老師,恭敬求教。

4   )盡火傳:道統學問在老師弟子間代代相傳。

5      )灌頂:比喻以智慧使人頭腦醒悟。

6   )世師表:永遠值得人尊敬學習的榜樣。

7   師易得,人師難求:單純傳授知識的老師易尋,但能授知識又育品德的老師不易遇到。

8   )出於藍而勝於藍:學生成就超過老師。

9 )顏為師:臉色嚴正,意志堅定,可為學習的楷模。

10十年樹木,百年樹(   ):培養人才不易,應為長久之計。

11一日為師,終身為(   ):強調對老師應有的尊重態度。

12學校校慶的賀詞:樂育英才、百年樹人、時雨春風、絃歌不輟。

13悼師輓聯:當年幸立(      )雪,此日空懷馬帳風

          教澤欣沾如坐春風成化育,音容頓杳哪堪桃李失瞻依

柒、韓愈名句

1.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左遷至藍關示姪孫湘)

釋義】早上把一封奏章呈上九重金殿,到了傍晚竟被貶至八千里外的潮州。極言自己向朝廷勸諫而被貶之速。

2.李杜文章在,光燄萬丈長。(調張籍)

釋義】李白與杜甫兩人的文章是光芒萬丈的,他們的詩歌不是當代的人可以比擬的。說明作者對當時不受重視的李、杜,表達了最大的讚賞與傾羨。

3.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調張籍)

釋義】身軀微小的螞蟻竟異想天開要搖動大樹,牠的不自量力真是可笑。嘲諷人不自量力,妄想做出超出自己能力範圍之外的事情。

4.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語譯】絨毛般細密的與思,使街道顯得酥軟;淡淡的小草在春雨中似乎顏色很亮,走近一看,卻不很明顯。

5.士窮乃見節義。(柳子後墓誌銘)

語譯】志士處於困境時方顯出他的氣節大義。

6.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原毀)

釋義】事情成功了,批評就隨之而來;一個人的品德高尚,詆毀也會隨之而來。說明越有成就的人越容易受到詆毀和批評。

7.物不得其平則鳴。(送孟東野序)

釋義】各種物體有不平的時候就會發出聲音。說明人一旦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時,就會有反抗的聲音。

8.面目可憎,語言無味。(送窮文)

語譯】面目令人厭惡,言語沒有內涵。

9.業精於勤,荒於嬉。(進學解)

釋義一個人學業的精通在於勤奮,學業的荒廢在於貪圖玩樂。說明勤勞與否是導致學業好壞的要因所在。

10.行成於思,毀於隨。(進學解)

釋義言行的正確在於遇事多思,毀敗在於盲目追隨他人。說明做任何事情都要經過深思熟慮。

11.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進學解

釋義點燃油燈,夜以繼日,一年到頭都是這樣勤勉不懈。比喻不分日夜堅持不懈的努力著。

 

 

消息公佈欄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跳至網頁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