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琵琶行并序  中唐 白居易   班級______座號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 

一、「琵琶」樂器

「琵琶」一詞乃為多種抱彈式撥絃樂器之總稱。以琵琶為樂器之名者,始見於東漢劉熙釋名釋樂器云:「枇杷本出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枇,引手卻曰杷,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可知「枇」與「杷」原為抱彈絃樂器上之二種彈奏手法也。

傳統上中國琵琶分為二大系統:秦漢琵琶與曲項琵琶。前者為以來中土所傳,後者則在南北朝時傳自西域。

曲項琵琶先是盛行於北朝,由於帝王的喜愛,更助長風行草偃之效。於是不但胡漢佞幸以此邀寵,士大夫亦習之以取媚於當世,如顏之推顏氏家訓教子篇舉出「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這段話可以反映當時一般心態。

唐代一般燕樂與俗樂以曲項琵琶為主,秦漢琵琶僅見於少數樂部(如清樂)。當時另流行一種五絃琵琶,直頸,腹如長水滴形,四或五柱,約於南北朝後半期自中傳於北朝地區,在北魏唐代壁畫中常見與曲項琵琶一起演奏,但五絃琵琶極少見單稱琵琶者,多稱五絃琵琶或省稱五絃以為區別。於此亦可推知琵琶之名為曲項琵琶所專擅。

琵琶行所描寫的就是這種四絃的曲項琵琶:曲項(即山口與絃槽處成直角,便於關絃),其上稱匙頭,腹如梨形或枇杷形;頸部安四柱,面板有左右對稱的音窗,運撥處常貼有「捍撥」。唐代琵琶除了在宮樂圖五代南唐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尚可見到外,日本正倉院也保留了式琵琶。(節錄李時銘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演奏技法與音樂表現

附:琵琶構造圖

二、白居易二三事

    白居易的一生,正處於中晚唐政治動盪朝廷腐化的年代,政治集團之間的鬥爭遠遠勝於官員對社稷的重視,在這種環境下,白居易雖悲天憫人,但仍無法充分施展個人抱負搭救黎民於水火。以致年方四十就發白齒落、未老先衰。但最終還是贏得了75歲的高夀。他這都源於他始終都能保持淡泊名利與知足常樂的良好心態。

()年輕氣盛,寫大量諷諭詩:從廿九、卅歲中進士之後,才華日漸展露,先後任秘書省校書郎、盩(ㄓㄡ)至尉、翰林學士,元和年間任左拾遺。這一時期,他多關注民生,並寫出大量對權貴的諷喻詩詞,引起當朝政治集團的不滿。特別是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和《新樂府》五十首,這些詩使權貴切齒、扼腕、變色;後世評論者常以其與杜甫詩相提並論。

()政治罪名,貶謫江州: 元和六年,白居易母親因患神經失常病死在長安,白居易按當時的規矩,回故鄉守孝三年,服孝結束後回到長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贊善大(太子屬官,以傳達命令、規諫過失、指導禮儀、教授課業等)44歲那年,宰相武元衡和禦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殺,武元衡當場身死,裴度受了重傷。當朝兩大政治集團宦官和舊官僚集團,對此事冷漠,使白居易非常氣憤。大聲疾呼應該緝拿兇手迅速破案。也正在此時兩大政治集團拿出兩條罪名。一條是就此事件批判其搶在諫官之前議論朝政,認為他這是一種僭越行為;另一條是說其母親因為看花時掉到井裏溺水而死,他寫賞花的詩和關於井的詩,有傷孝道。兩條莫須有罪名一併安在頭上。政治集團將他這一眼中釘肉中刺驅逐出長安,貶為江州司馬。遭受事業上的沉重打擊,落魄時候聽得琵琶女的彈唱而頗為傷感觸動,遂寫下膾炙人口的《琵琶行》一詩。「江州司馬衣衫濕”是其動情之處的寫照」。

() 朋友風義:在詩壇上被稱為「元白的兩位詩人白居易、元稹,不但在詩壇上齊名,私交亦篤。二人志趣相投,政治理念、文學見解都十分相近。白居易的弟弟,以傳奇李娃傳聞名的白行簡,曾寫過一篇三夢記。其中之一夢,就是寫二人的「心靈感應」。元和四年,元稹奉使出關。離京十幾天,氏兄弟和朋友同遊曲江,到慈恩寺閒逛。晚上一同在朋友家喝酒。白居易舉杯久久,道:「微之,如今該到梁州了。」說著,便在屋壁上題了一首詩:「春來無計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籌。忽憶故人天際去,計程今日到梁州。」並記下日期,是二十一日。過了十幾天,有人從梁州來,帶來元稹一封信,附了一首記夢詩:「夢君兄弟曲江頭,也入慈恩院裡遊。屬吏喚人排馬去,覺來身在古梁州。」後署日期,正是他們遊寺題詩的日子,真可謂「心有靈犀一點通」。 

三、「序」文體概說

◆「序」主要分為書序與贈序二大類,其中贈序為序跋類的分支。

 

書序

贈序

性質

為書籍、文章所寫的介紹性文字。內容可包括作者生平事跡的介紹,寫作動機、寫作經過的說明,著作內容、體例的闡述和評價等。

應用文的一種,或抒發離情,或嘉勉、勸慰行者。為贈詩的詩集寫的詩序,性質上屬於「序跋類」;若無贈詩而只有贈序,則性質上較接近「書牘類」。

類別

前序

置於書、文之前。又稱「前言」、「卷頭語」。

標準形式

○○○(人名)序、送○○○(人名)序

後序

置於書、文之後,又稱「跋」、「後記」。

自序

為自己著作所寫的序。

特別形式

○○○(人名)別、○○(內容)贈○○○(人名)、○○(內容)說送○○○(人名)、○○(內容)說。

他序

為他人著作所寫的序。

區別

為詩文而寫,重在評介詩文。

為人而寫,意在送別,贈人以言。

名篇

連橫〈臺灣通史序〉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文天祥〈正氣歌并序〉

李清照〈金石錄後序〉。

韓愈〈送董邵南序〉、〈送孟東野序〉

柳宗元〈送薛存義序〉

歐陽脩〈送徐無黨南歸序〉

王安石〈同學一首別子固〉

蘇軾〈稼說送張琥〉。

四、樂府詩介紹

起源

「樂府」本為官署之名,漢武帝時加以更張,主要職掌在於採集民間歌謠。後人乃將樂府採集的詩歌稱之為「樂府詩」或簡稱「樂府」。

作者

多為( 民間 )作品,大都佚名。

形式

平仄

不限

用韻

可以換韻

句式

自由,多( 長短句 )

對仗

不須

音樂性

大多( 入樂 )。

內容

多為敘事詩,風格樸實自然,詞曲俚俗,具有( 寫實 )精神。

流變

漢樂府

樂府民歌為精華,大多為人民的口頭創作。

南北朝樂府

百姓將戰爭的痛苦發於詩歌,故民間樂府特別發達。亦有士人仿作,但大多只是習用舊題,並不入樂。

新樂府

1.形成於初唐,確立於中唐( 白居易 )、( 元稹 )所推動的「新樂府運動」。

2.內容以歌詠民生疾苦為主,旨在( 反映現實 )。

3.不再沿用樂府古題,根據實際內容自創新題。

4.不以入樂與否作為衡量標準,通常不入樂。

    

五、文學史上的齊名並稱

並稱

時代

人名

並稱原因

陶謝

東晉

劉宋

陶潛、謝靈運

相繼而起的詩人,陶潛為( 田園 )詩人之宗,謝靈運為( 山水 )詩大家。

李杜

盛唐

李白、( 杜甫 )

盛唐最負盛名的二大詩人,一詩仙一詩聖。

高岑

盛唐

高適、岑參

皆( 邊塞 )派詩人。

元白

中唐

元稹、白居易

同倡( 新樂府 )運動,詩風相近,蘇軾評曰「元輕白俗」。

韓柳

中唐

韓愈、柳宗元

同倡( 古文 )運動。

劉白

中唐

劉禹錫、白居易

時相唱和。

小李杜

晚唐

( 李商隱 )、杜牧

皆唯美派詩人。

歐曾

北宋

歐陽脩、曾鞏

誼屬師生,古文風格相近。

蘇黃

北宋

蘇軾、( 黃庭堅 )

誼屬師生,皆為當代管領風騷的大詩人。

蘇辛

北宋

蘇軾、南宋辛棄疾

詞風( 豪放 )。

六、形容「音樂」的成語

(一)形容樂音悅耳動人

 

成 語

釋 義

1

六馬仰秣

形容樂聲優美動聽,連馬都輟食仰首傾聽。

2

珠圓玉潤

比喻文詞圓熟或歌聲圓潤。

3

珠落玉盤

形容樂聲清脆悅耳。

4

迴腸盪氣

形容音樂或文辭感人至深。

5

新鶯出谷

比喻人的歌聲,宛轉清脆,悅耳動聽,如黃鶯在山谷間鳴叫般。

6

餘音繞粱

形容音樂美妙感人,餘味不絕。

(二)形容樂音不好聽

 

成 語

釋 義

1

嘔啞嘲哳

形容聲音嘈雜不和諧。

2

擊甕叩缶

形容樂音粗獷,質樸單調。

延伸閱讀

(一)夜聞歌者宿鄂州    白居易

  夜泊鸚鵡洲,秋江月澄澈。鄰船有歌者,發調堪愁絕。

  歌罷繼以泣,泣聲通復咽。尋聲見其人,有婦顏如雪。

  獨倚帆檣立,娉婷十七八。夜淚似真珠,雙雙墮明月。

  借問誰家婦,歌泣何淒切?一問一霑襟,低眉終不說。

  語譯:夜晚船隻停泊在鸚鵡洲,秋江上月色清澈明亮。鄰船有人在唱歌,歌調極為憂傷。她唱完歌便哭了起來,哭聲一會兒聽得到,一會兒哽塞住。尋著歌聲見到歌者,她的容貌像雪一樣潔白。獨自靠著船桅站立,姿態美好,大概十七、八歲。她的眼淚有如珍珠,從明月般的雙眼落下來。我請問她是誰家的少婦,為什麼邊唱歌邊哭泣這麼傷心?我問一次,她哭一回,始終低頭沒有回答。

  說明:本詩與〈琵琶行并序〉有共通之處,寫作場景都是在秋月皎潔的江面上,詩人先聽到聲音,分別由歌聲、琵琶聲帶出鄰船的歌者與琵琶女,作品中流露出深沉的愁思。不同的是在〈琵琶行并序〉中,對琵琶聲、琵琶女的描述極為詳盡,讓人如臨其境,體會深刻;而在〈夜聞歌者宿鄂州〉中,歌聲是「歌泣何淒切」,歌者是「低眉終不說」,予人極大想像的空間,留下無窮的韻味。

(二)買花    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

  貴賤無常價,酬值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

  上張幄幕庇,旁織笆籬護。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

  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

  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諭。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語譯:京城的春季將要過去,大街小巷來來往往著喧鬧不已的車馬。都說是牡丹盛開的時節,呼朋引伴、爭先恐後地趕去買花。花的貴賤沒有固定的價格,買花者給錢的多寡,是依照花的品種是否容易得到而定。鮮豔的紅花一百朵,價值二十五匹帛。在花的上面張起帷幕遮蓋,周圍還編起籬笆保護。為花枝灑上水,給樹根封上泥,移栽過來,顏色依然如故。家家以弄花為習俗,人人對此執迷不悟。有一個種田的老漢,偶然來到買花的地方。看著這一切,不禁低下頭深深地嘆息。只是無人能理解這聲嘆息代表的意義。一叢顏色濃豔的牡丹花,花價足抵得十戶中等人家所納的賦稅。

  說明:此為此為白居易的新樂府詩作品,是〈秦中吟〉第十首,透過對「京城買花」及「田舍翁之嘆」的強烈對比,揭露出當時社會存在的矛盾,具有高度社會寫實價值:富者買一株牡丹的錢,就相當於十戶中等人家的賦稅。換句話說,這是一種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而當人人都陷在這種情況並執迷不悟的同時,又有誰能夠體會田舍翁那聲長嘆背後所隱含的深意與沉痛呢?

 

 

消息公佈欄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跳至網頁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