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諫逐客書         班級_______座號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

一、國學常識

(一)奏議類文體

釋名

奏議是古代朝臣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

異稱

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

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

宋代俗稱為「劄子」

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分類

章以      、奏以      、表以      、議以       

對策

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

進策

探事獻說「下獻於上」

例作

進策

宋‧蘇軾〈教戰守策〉

三國‧李密(        )、諸葛亮(       )

唐‧魏徵(         

秦‧李斯(        

(二)奏議類文章比較

 

時代

作者

對象

主      旨

諫逐客書

 

秦始皇

論逐客之過失,使秦王取消逐客令

出師表

蜀漢

 

劉禪

「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

「討漢賊,復舊都」自誓

陳情表

 

晉武帝

以祖母年高乏人奉養懇辭太子洗馬之職,武帝賞賜奴婢二人,郡縣供應祖母膳,密得終養

諫太宗十思疏

 

唐太宗

以十思進疏,說明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教戰守策

北宋

 

宋仁宗

國家承平時,須使民眾接受軍事訓練,而後才能處變不驚,臨危制亂

(三)論政之文

 

作者

出處

文體

內容大義

文章深義

宮之奇

諫假道

 

左傳

史書,

記敘文

僖公五年,晉國二度向虞國借道攻虢國,宮之奇以為不可,君一意孤行,自食惡果

闡明國之存亡,在人君之德而不在神

諫逐

客書

 

史記‧

李斯列傳

上書,

奏議類

秦王政驅逐留秦外來人才,李斯以秦國史實及秦王之霸心說之

論逐客之過失,主張王者不卻眾庶

出師表

 

昭明文選

奏議類

蜀漢後主建興五年,諸葛亮準備伐曹魏,出師前上書,勸後主尊賢納諫,復興漢室

以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以討賊興復自誓

諫太宗

十思疏

 

貞觀政要

奏議類,

應用文之

上行公文

以十思進疏,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的要道

論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六國論

 

嘉祐集

論說文,

史論,

藉古諷今

藉戰國時六國因賂秦而自取滅亡的事例,諷北宋當時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之退怯政策

提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建言,警誡當朝勿蹈六國破亡之覆轍

教戰

守策

 

東坡全集

策議類,為對策,時論

重點主張國家承平的時候,懍懷憂患意識,才能面對突發災患

論居安思危,教民戰守,矯陳時弊,顯現謀國之忠及憂世之忱

指喻

 

遜志齋集

寓言體

論說文

由鄭仲辨發疾、求醫、用藥經過推演出謀國治天下的道理

禍患常積於忽微,警惕人當慮患於未形,治亂於始發

廉恥

 

日知錄

論說文

士大夫一向注重節操,五代風俗敗壞,廉恥掃地,清初士夫變節求榮,因而提出行己有恥

論廉恥和國運興衰的關係,強調一切禍敗亂亡,皆由於寡廉鮮恥所致

二、作者介紹

生平/軼事

()倉庫中老鼠的啟示

李斯做掌文書的小官時,官署廁所裡正在吃穢物的老鼠,每逢人、狗走近,就嚇得倉皇逃竄;但官署倉庫裡的老鼠,卻悠閒地吃著米糧,不必擔憂人或狗的接近。李斯由此得到啟示,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所以人就該像在倉庫裡吃庫糧的老鼠,才能盡情發揮,並享有財富。

()赴秦施展抱負

李斯從荀卿習帝王之術,學成,認為楚王昏弱,不足以成事,六國皆弱,無可建功者,惟西入秦,才能揚名立萬。李斯便由楚入秦,相國呂不韋任以為郎中,因得以說秦王,提出併吞六國之策,秦王先後拜李斯為長史及客卿,對其言聽計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任李斯為丞相,聽其建議,行郡縣、焚書坑儒、明法度、定律令、同文字。

()與趙高狼狽為奸

始皇既崩,趙高與李斯矯詔立胡亥為二世皇帝,並下令扶蘇和蒙恬自盡。胡亥繼位後,重用趙高,大肆殺戮宗室子弟和大臣。李斯看到大臣人人自危,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天下將要大亂,便多次勸諫,但二世不理會,反而責罵他。李斯害怕了,就想出「督責之術」──強調君主專權,用嚴刑酷法來駕馭群臣、對付百姓,以此來討好二世。

()東門黃犬之嘆

趙高用事,誣李斯謀反。李斯入獄後,運用正話反說的技巧,上書歷數自己至秦為相的七大罪狀,事實上是想向二世說明自己的七項功業,但此信被趙高所阻。二世皇帝二年(西元二○八年)七月,李斯被判處死,在咸陽市上腰斬。

李斯走出監獄,跟他的兒子一齊被押解之時,對兒子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父子相,三族誅殺夷滅

文學成就

()荀賦至漢賦的橋梁

〈諫逐客書〉將先秦慣用的說理散文變得較為辭賦化,成為漢代政論散文與漢賦的先驅;文章鋪陳排比,氣勢奔放,上承縱橫之勢,下開漢賦之漸,不僅是秦代散文的佳篇,同時也可看出當時散文賦化的徵象。而李斯在文中使用排比、對偶等手法,並且有辭采富麗、音調鏗鏘的特色,也影響了後世「駢文」的產生,因此被稱為「駢文之初祖」。

文學成就

()刻石文

出自李斯之手的幾篇刻石文,用雄偉的氣魄、典雅的文字,把秦帝國的政治武功、皇帝的胸懷意氣、版圖的廣大、六國的破滅,都誇大地表現在文字裡。這些作品,自然是缺少情感與想像,以純文學的立場看,雖無多大價值,然而這些歌功頌德的文字,卻代表著當時貴族文人的立場。

()文字改革

史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李斯奏請統一文字。始皇遂令李斯、趙高、胡母敬,取太史籀大篆加以省改,此即後世名之「小篆」的字體。依據許慎 說文解字所蒐的九千多字,小篆的字形已使中國文字系統化,日後中國文化的發展均以此為準。

三、(四)駢文與散文之比較

 

散文

駢文

別稱

古文

(            

時代

始於秦漢以前,復興於唐宋

盛於(        

性質

無韻

無韻

特點

樸實無華,蘊含教化

對偶工整,詞藻華麗,音韻和諧,(      繁多

主張

文以明道

追求形式的美

駢文

演進

概說

起源

中國文字單音階孤立語特性產生之天然的對偶本質

秦漢

即有對偶句,如:李斯〈諫逐客書〉

齊梁

聲律說興起:陸機〈文賦〉、庾信〈哀江南賦〉

唐代

駢文嚴格對偶,重詞性,重平仄,

如:初唐四傑、燕許大手筆(燕國公蘇、許國公張說)、李商隱

清代

清代力追漢魏六朝,如:汪中、袁枚

    

(五)方位與詞語

東宮

太子

東儲

太子

東道

主人

東家

雇主

東市

刑場

南面

君主

西席

賓客

西席

私塾教師

北面

俯首稱臣

左遷

貶官

左派

激進分子

右遷

升官

聲東擊西

略施小計,希望行動無阻

追亡逐北

追逐戰敗而逃的敵人

東窗事發

陰謀或罪行敗露

中飽私囊

利用公務之便從中牟利

南轅北轍

行動與目的方向相反

終南捷徑

謀取官職名利的捷徑

東施效顰

事出模仿,適得其反

抱痛西河

喪子之痛

河東獅吼

悍妻大怒

南柯一夢

富貴得失無常

南船北馬

處地不同,各有專長

南橘北枳

生活環境影響本質優劣

斗杓東指

冬盡春來的現象

付之東流

前功盡棄,希望落空

左支右絀

難以應付的窘狀

難出其右

才華登峰造極,無人能及

旁門左道

不合主流想法的作法與門

虛左以待

禮賢敬士

中流砥柱

動蕩環境中能擔當重任

中饋猶虛

男子尚未娶妻

東山再起

失敗後重新做起

東海揚塵

世事多變

西窗剪燭

親友歡聚暢談

南箕北斗

徒具虛名無實際用處

南蠻鴃舌

譏刺不同語言難聽

穩操左券

對事情極具把握

四、課文深究

主旨

力陳驅逐客卿的不當

脈絡

全文從開篇提出總論點,中間三段以正反對比加以論證,最後得出「逐客之非」的結論

筆法

秦王逐客之舉,本因「鄭國事件」而生,李斯身當被逐之列,文中卻隻字不提自己的委屈與牢騷,而是從秦國「跨海內,制諸侯」的戰略角度去看問題。通過援引史實,取譬眼前,說古道今,論人議物,深刻地闡明逐客的錯誤和危害,是所謂「高處立論,闊處行文」

段落分析

1.第一段:以        法,道出逐客之非

2.第二段:列舉四位秦君用客卿成功的史實,論證重用客卿對秦國有利

(1)(      用五子,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2)(       任用商鞅,舉地千里,至今治彊

(3)(      任用張儀,散合縱,六國臣服

(4)(      任用范雎,蠶食諸侯,以成帝業

3.第三段:指出秦王看重「色樂珠玉」而輕忽「人民」(客),實非「跨海內、制諸侯」的方法。這裡以成就統一大業作為出發點,說明重物輕人,驅逐外來人才的錯誤,而「據海內,制諸侯」是秦王夢寐以求的願望,所以相當有說服力

4.第四段:強調(          之理: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乃因不卻眾庶

5.第五段:總結          :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

6.二至四段以正反對比手法,凸顯逐客之非

(1) 以秦王政逐客,對比四君之納客

(2) 以秦王政使物,對比用人之態度

(3) 以五帝三王不卻眾庶,對比秦王政逐客資敵

七、修辭舉隅

(一)顏色與借代

失意官員

學子

器重他人

史冊、顏料

頭髮

太子

理想、傳訊

老年

年華老去

百姓

月亮

月亮

太陽

太陽

嬰兒

美女

俗世

繽紛落花

青春、美貌

豪富之家

教育界

幼兒、幼鳥

老人

書籍

地下、陰間

百姓

一時利益合

十一、相關名句

1.國有三不祥: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晏子春秋•諫下)

〔釋義〕國家有三種不祥:有賢才而不知道,這是第一種不祥;知道了卻不任用他,這是第二種不祥;雖然任用了,但是所委任的職位,卻不能讓賢才盡其所長,這是第三種不祥。

2.無求備於一人。(論語‧微子)

3.任人之道,要在不疑。(歐陽脩‧論任人之體不可疑劄子)

4.收羅英雄,棄瑕錄用。(三國志‧魏書‧袁紹傳)

〔釋義〕網羅英雄人才,原諒過去的過失,重新錄用。

5.取士之方,必求其實;用人之術,當盡其材。(歐陽脩‧詳定貢舉條狀)

〔釋義〕選拔人才的方法,是一定要尋求有真才實學的人;任用人才的技巧,是讓人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6.因其材以取之,審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長,掩其所短。(吳兢 貞觀政要 擇官)

 

消息公佈欄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跳至網頁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