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 補充講義 fancy整理
史記介紹
1. 作者:史記,西漢司馬遷撰。司馬遷,字子長;世人稱太史公、史遷、馬遷。夏陽人。
2. 修撰:
(1) 私修史書。
(2) 遷父司馬談為太史令,對史記一書已先有所勾勒。
(3) 司馬談卒,司馬遷繼承父業,繼為太史令,欲完成史記一書。
(4) 適李陵降匈奴,司馬遷爲李陵辯解,遭宮刑。但司馬遷仍發憤完成此書,終於成功。
(5) 司馬遷俢史的宗旨,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3. 名稱:
(1) 史記,本名「太史公書」。
(2) 「史記」本為古代史籍的通稱。魏晉之後,世稱司馬遷之書為史記,乃成專稱。
4. 體例:
(1) 史記的體例,分本紀、世家、列傳、表、書。
本紀,記帝王,例:〈高祖本紀〉、〈武帝本紀〉、〈項羽本紀〉、〈呂后本紀〉。
世家,記諸侯及其後世子孫,例:〈留侯世家〉、〈陳相國世家〉例外:〈孔子世家〉、〈陳涉世家〉。
列傳,列敘大臣至於平民事蹟,例:〈淮陰侯列傳〉:韓信的傳記。〈老莊列傳〉:老子、莊周、申不害、韓非四人的傳記。〈日者列傳〉:占卜者的傳記;〈貨殖列傳〉:商人的傳記。
表,用表格方式,列敘所要說明的事蹟,例:〈十二諸侯年表〉、〈六國年表〉。
書,用以記國家體制(如禮、樂、律、曆、天官、封禪、河渠、平準)。
5. 篇幅:全書共分本紀十二、世家三十、列傳七十、表十、書八。全書計一百三十卷。
6. 內容:史記所載,自皇帝始,至漢武帝止,凡二千五百年間史事。
7. 體裁:紀傳體通史。
8. 史學地位:
(1) 紀傳體創始於史記。(史記為紀傳體史書之祖)
(2) 史記為通史之祖。
(3) 史記是正史的第一部。(尚書是我國第一部史書)
(4) 史記是第一部傳記文學的總集。
(5) 史記首創論贊以見作者抑揚之意。
9. 特色:史記之文,雄深雅健,善敘事理,後代散文家莫不奉為圭臬,推為文史的大宗師。
10. 注疏:有劉宋裴駰集解,唐張守節正義,唐司馬貞索隱,三家注合刊本。
李陵事件
(1) 李陵字少卿,「飛將軍」李廣之孫。
(2) 漢武帝曾命李陵在酒泉、張掖訓練勇士五千人,以防範匈奴。
(3) 天漢二年(BC99),武帝命貳師將軍李廣利率三萬兵馬由酒泉攻打匈奴,命李陵運送糧食物資。
(4) 李陵以五千虎賁之士,自成一隊,分散匈奴兵力。
(5) 李陵以寡敵眾,因無後援,兵敗投降。
(6) 武帝大怒,群臣皆責備李陵,唯司馬遷獨排眾議,認為李陵的戰功大於李廣利。
(7) 漢武帝認為:司馬遷欲詆毀貳將軍而為李陵脫罪,故定司馬遷之罪。
(8) 隔年,李緒替匈奴練兵,消息傳來,武帝誤以為是李陵,誅殺李陵一門,司馬遷因而受宮刑。
(9) 蘇武出使匈奴被迫留在匈奴,李陵曾召降蘇武。
(10) 蘇武欲南歸時,李陵因家人被殺,房屋沒收而永遠留在匈奴。
四史比較:
(1) 《史記》《漢書》,並稱「史漢」、「馬班」、「遷固」。
(2) 《漢書》體例多採《史記》,將「世家」併入「列傳」,且改「書」為「志」。
(3) 通常所謂的《漢書》是指《前漢書》,《後漢書》為南朝劉宋時范曄所著。
(4) 四史比較表
書 名 | 史 記 | 漢 書 | 後 漢 書 | 三 國 志 |
作者 | 西漢司馬遷其父司馬談之職志發憤著成 | 東漢班固繼其父班彪之志著書,其妹班昭續成 | 南朝宋范曄 | 西晉陳壽 |
起訖朝代 | 黃帝-漢武帝太初年間,共二千五百年 | 漢高祖起義-王莽之誅,共二百二十九年 | 漢光武-漢獻帝 | 魏文帝元年-晉武帝元年 |
內容 | 本紀、書、表、世家、列傳 | 本紀、志、表、列傳(改「書」為「志」,融世家於列傳中) | 本紀、志、列傳 | 魏志有紀、列傳,蜀志、吳志只有列傳 |
體例 | 紀傳體 | 紀傳體 | 紀傳體 | 紀傳體 |
性質分類 | 通史 | 斷代史 | 斷代史 | 斷代史 |
地位 | 正史 | 正史 | 正史 | 正史 |
價值 | 1. 通史之祖 2. 紀傳體之祖 3. 金聖歎列為六才子書之一 | 斷代史之祖 | 取代東觀漢紀而為正史 | 裴松之作注,資料宏富,價值高於三國志 |
特色 | 文筆雄深雅健,善敘事理 | 語言精鍊,敘事詳密 | 編次得當,文章雅練 | 極簡略 |
關係 | 合稱「四史」 |
關於〈鴻門宴〉
1. 時間:秦二世四年
2. 地點:鴻門(今陜西臨潼)
3. 主要人物:
(1) 項羽--26 歲,率領四十萬大軍,駐軍鴻門
(2) 劉邦--50 歲,率領十萬大軍,駐軍霸上(今陝西省西安市東白鹿原北端),此時劉邦已破咸陽城。
(3) 范增:項羽之謀臣
(4) 張良:劉邦之謀臣
(5) 曹無傷:向項羽告密
(6) 項伯:向張良告密
相關人物介紹
1. 項羽
(1) <史記 項羽本紀>:「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2) <史記 高祖本紀>:「當是時,秦兵彊,常乘勝逐北,諸將莫利先入關。獨項羽怨秦破項梁軍,奮,原與沛公西入關。懷王諸老將皆曰:“項羽為人僄悍猾賊。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阬之,諸所過無不殘滅。且楚數進取,前陳王、項梁皆敗。不如更遣長者扶義而西,告諭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項羽僄悍,今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卒不許項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陳王、項梁散卒。」
(3) <史記 項羽本紀>:「當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項王怒,欲殺之。項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祇益禍耳。”項王從之。」
(4) <史記 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5) <史記 項羽本紀>太史公曰:「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6) 後人對項羽的認識
<題烏江亭>杜 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烏江亭>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衰,中原一改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詠項羽>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2. 劉邦
(1) <史記 高祖本紀>:「高祖常繇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2) <史記 高祖本紀>:「漢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諸侯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系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軹道旁。諸將或言誅秦王。沛公曰:“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服降,又殺之,不祥。”乃以秦王屬吏,遂西入咸陽。欲止宮休舍,樊噲、張良諫,乃封秦重寶財物府庫,還軍霸上。召諸縣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巿。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
(3) <史記 高祖本紀>高祖曰:「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4) 字季,沛人。曾任泗水亭長,後起兵抗秦,攻占秦都咸陽,又擊敗項籍,乃即位為帝。還鄉時置酒沛宮,擊筑為〈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4. 項莊:(1)項羽堂弟,(2)項莊舞劍,志在沛公。
5. 項伯:
(1) 項羽之堂叔。 秦時,曾殺人,張良救之。
(3) 鴻門宴前一夜,私通訊息給張良,使劉邦提高戒心。
(4) 返回項羽營中,將劉邦無背叛之心告訴項羽。
(5) 鴻門宴上項莊舞劍時,項伯以身護沛公。
(6) 楚亡後,劉邦封為射陽侯,賜姓劉。
6. 范增
(1) 籍貫:秦安徽巢縣人。
(2) 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謀。
(3) 助楚:
◎遊說項梁立楚懷王之孫心(時在民間牧羊),立為楚懷王,以從民之所望。
◎項羽稱其為亞父。
◎鴻門宴中勸項羽殺劉邦,不成。
◎漢三年范增建議項羽急圍滎陽,漢王被圍,用陳平計離間項王與范增,范增怒,請辭,回彭城,中途背上疽(ㄐㄩ)發而死。
(4) 後人評論:
◎不識興王自有真,尊前示玦謾勞神;當時誰道翁多智,不及王家老婦人。
◎智士寧為暗主謨,范公曾不讀兵書。平生心力為誰盡,一事無成空背疽。(周曇〈范增〉)
7.張良
(1) 字 號:字子房。
(2) 家世:其祖及父相韓五世。
(3) 事蹟:
◎秦滅韓,張良以家財求刺客刺秦王,為韓報仇。
◎得大力士狙擊秦始皇於博浪沙,誤中副車。
◎隱姓埋名,亡命下邳(ㄆㄟˊ),遇黃石公,傳「太公兵法」。
◎與劉邦相遇於留。
◎項羽殺韓王,復韓無望,則屢出奇謀助劉邦。
(4) 助漢:
◎鴻門宴中卑詞盡禮。
◎劉邦入漢燒棧道,以示無意東出。
◎代表劉邦至齊,立韓信為齊王。……
◎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助劉邦建漢,受封留侯。
◎勸劉邦封雍齒為侯,以安定群臣之心。
◎贊同劉敬之建議,定都關中。
◎學習道家導引吐納之術,不食煙火,閉門靜修。
◎助呂后,穩太子之位(商山四皓:東園公、甪ㄌㄨˋ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
◎與蕭何、韓信並稱漢初三傑。
(5)後人歌詠
◎子房未虎嘯,破產不為家。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報韓雖不成,天地皆振動。潛匿游下邳,豈曰非智勇?我來圯橋上,懷古欽英風;唯見碧流水,曾無黃石公;嘆息此人去,蕭條徐泗空。(李白〈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
◎椎擊則剛,箸籌則柔;智勇在豪俠聖賢之間,豈獨項王莫能敵?
報酬而來,託仙而去;品節出富貴功名之外,自非漢祖所得臣。
壯士奮揮拳,報韓已落秦皇膽;大王煩借箸,榮漢終函項羽頭。(陝西留壩縣留侯廟聯)
◎狙秦懷猛氣,師漢挺柔容;盛烈芳千祠,深泉閉九重。(盧思道)
◎一擊車中膽氣豪,祖龍社稷已驚搖;如何十二金人外,猶有民間鐵未銷?(陳孚)
8.樊噲
(1) 沛縣人
(2) 屠狗出身
(3) 隨劉邦起兵,以戰功封舞陽侯。
(4) 其妻為呂后之妹,與劉邦之關係較諸侯為親。
9.陳平
(1) 籍貫:河南陽武縣戶牖鄉人。
(2) 家世:家貧,好讀書,不事生產,依靠兄長陳伯維生,陳伯種田,任由陳平讀書。年長,無人肯將女兒嫁給陳平,唯富人張負將孫女嫁給陳平,生活改善,交友日廣。
(3) 為人:任戶牖鄉社廟的社宰,分肉公平,深得地方父老信任。
(4) 投靠項羽:陳勝起兵時,陳平先規順魏王,不得信任;後歸服項羽,封信武君,因畏懼項羽,而奉還項羽所賞賜的黃金與官印,逃亡。
(5) 助劉邦:
◎出奇謀,離間項羽與范增、鍾離昧等人的關係。韓信攻下齊地,欲自立為齊王,劉邦大怒,陳平躡漢王腳,劉邦會意,命張良至齊,封韓信為齊王。
◎高祖六年,傳言楚王韓信造反,出計謀,使高祖由雲夢澤,會諸侯於陳州,擒韓信,改封其為淮陰侯。
◎ 出奇計,解高祖平城之危,封曲逆侯。
◎ 後以護軍中尉之職隨高祖攻伐陳豨(ㄒㄧ)與黥布,前後共出六次奇計,有的奇計極機密,世人無法得知。
◎輔佐孝惠帝:高祖駕崩,呂后詔命輔佐孝惠皇帝。孝惠帝六年,曹參逝世,陳平為左丞相。
(6) 助呂后:孝惠帝駕崩,呂后欲用呂家人,陳平表面贊同,封為右丞相。呂后崩逝,陳平與周勃聯合,剷除呂后勢力,立孝文帝。
(7) 丞相:孝文帝即位,陳平謙讓周勃為右丞相,自己則退居左丞相。孝文帝詢問內政時,周勃均不知情,因而稱病辭官,陳平則為唯一的丞相,權位僅次於孝文帝。
從鴻門宴的座次談起
中國傳統室內禮節性的座次,最尊的座位是:在西牆前舖席,坐在席上面向東,即所謂東向坐。其次是在北牆前鋪張席,面向南而坐。再其次是在南牆前席上面向北而坐。最卑的位置是東邊面朝西的席位。
亞父
項王 2
{C}
4 張良
1
項伯 3 沛公
四組人物對比:
項羽與劉邦:雙方兩位首腦相互對比
范增與張良:雙方兩位智囊相互對比
項莊與樊噲:雙方兩位武士相互對比
項伯與曹無傷:雙方兩位奸細相互對比
來自《史記》的名言:
l 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太史公自序〉
l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將軍列傳〉
l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淮陰侯列傳〉
l 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藥苦口利於病。〈留侯世家〉
l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羽本記〉
l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項羽本紀〉
l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項羽本紀〉
l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滑稽列傳〉
l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陳涉世家〉
l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國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報任安書〉
l 藏諸名山,傳之其人。〈報任安書〉
l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仲尼弟子列傳〉
l 一沐三握髮(魯周公世家)
項羽—超級巨星
(本文太長.故略)
1.請寫出全文大綱(約100~150字左右)
項羽,一個天生巨星。「演技可以培養,但明星多半要靠天稟。」項羽正是這句話最佳寫照。若以得帝王之位這角度來看項羽,項羽的確是失敗者,但不可否認他也是史上最閃耀之一顆明星。因為自身太過閃耀,所以往往忽略了身邊的其他人,項羽為此犯下許多錯誤。但在楚漢相爭的過程中,這樣的項羽卻幾乎佔盡劉邦的上風。項羽終其一生都在發光發熱,太過耀眼而成為史上一個不能被忽視的人,縱使他最終是失敗的。
2.請選出名言佳句及理由(至少三則以上)
◎「重要的不是一個人有多少麩皮,而是他有沒有麥粒。」
外表,其實並不是那麼重要。表面華麗若是內部空虛,只會更顯得無知而膚淺。用麥子來比喻更是恰當不過了,若是麩皮顯得麥粒碩大而飽滿,那在經過處理之後那麥粒就更顯渺小了。
◎「劉邦是沒有心的,也許原來有心,但早已被重重硬殼包裹的不留一絲縫隙。」
劉邦為何無心?因為帝王不需要有心。為了天下,能取得天下的人一定不能有任何一絲憐憫,為了帝王之位,仁慈向來只會讓自己死的更快。所以劉邦無心,"也許"原來是有的,但為了帝位,心早已被封閉了。這句話帶給我很深的感觸,一個開創朝代的帝王,需要的不是仁慈,而是無心的殘酷。
◎「他失去江山,卻贏回了自己。」
項羽最終自刎烏江,正符合悲劇英雄的特色。能奪去他生命的,只有他自身。失去了江山,仍擁有自己的尊嚴,項羽最終勘破生死的瀟灑正顯現出他英雄氣概。失去了江山又如何,至少沒人能左右我自身的命!這種氣魄非常人所能及啊!
3.請寫出讀後心得(約300字左右)
項羽終其一生燃燒自我,成為史上一顆閃亮巨星。這樣的一生雖然沒有得到什麼,連最終也只能以自刎贏回自身尊嚴,但他卻不完全是失敗的。這樣閃耀的一顆巨星,你能說他是失敗的嗎?
劉邦在歷史上是成功的,他取得了天下。但劉邦失去了心,為了天下他什麼都可以拋棄,包括最初衷的良心。相對於項羽他則是以他內心的力量,那種天生巨星特質以及瀟灑來爭取天下。任性妄為、狂傲不羈對上費盡心機、老謀深算,這是怎麼樣都不可能贏的。但項羽的發光,確實讓劉邦也黯然失色。司馬遷更是將項羽寫於「本紀」,而位置更是在高祖劉邦之前,可見項羽他的氣魄幾乎要將他的失敗掩蓋了去。
這種氣魄人間少有,也難怪項羽的名字能千古流傳而不滅。如果讓我來選,我也將毫不猶豫的走向這種燃燒生命的一生吧!
〈鴻門宴〉
一、關於司馬遷
1. 字:子長
2. 籍貫:西漢夏陽人(今陝西韓城縣)
3. 生卒年:BC145 ~ 約BC86
4. 學習:
(1) 家學淵源:司馬談是飽學之士,為太史令一職,因父親職務之便飽覽圖籍檔案。
(2) 從孔安國學習章句訓詁(尚書)
(3) 從董仲舒請教義理(公羊春秋)
5. 三次壯遊:
(1) 南:至長沙,觀屈原沈江之處;登廬山,考察禹疏導洪水之遺跡。北:齊魯之都,觀孔子廟堂、車服、禮器,及儒生學習古禮之情形。
(2) 奉使西南夷,隨李息將軍襲擊西羌。
(3) 隨武帝多次巡祭天地、諸神、名山大川的封禪大典。
6. 政治:
(1) 漢武帝元封二年(BC109)繼承父親司馬談之職為太史令。
(2) 漢武帝天漢三年(BC98),因李陵事件入獄,隔年受宮刑。
7. 著作:《史記》----藏諸名山,傳之後人
8. 後人評論:
龍門有靈秀,鍾毓人中龍,學殖空前富,文章曠代雄;憐才膺斧鉞,吐氣作霓虹,功業追尼父,千秋太史公。(司馬遷祠楹聯)
9. 附:李陵事件
(1) 李陵字少卿,「飛將軍」李廣之孫。
(2) 漢武帝曾命李陵在酒泉、張掖訓練勇士五千人,以防範匈奴。
(3) 天漢二年(BC99),武帝命貳師將軍李廣利率三萬兵馬由酒泉攻打匈奴,命李陵運送糧食物資。
(4) 李陵以五千虎賁之士,自成一隊,分散匈奴兵力。
(5) 李陵以寡敵眾,因無後援,兵敗投降。
(6) 武帝大怒,群臣皆責備李陵,唯司馬遷獨排眾議,認為李陵的戰功大於李廣利。
(7) 漢武帝認為:司馬遷欲詆毀貳將軍而為李陵脫罪,故定司馬遷之罪。
(8) 隔年,李緒替匈奴練兵,消息傳來,武帝誤以為是李陵,誅殺李陵一門,司馬遷因而受宮刑。
(9) 蘇武出使匈奴被迫留在匈奴,李陵曾召降蘇武。
(10) 蘇武欲南歸時,李陵因家人被殺,房屋沒收而永遠留在匈奴。
司馬遷生平大事年表=====
*西元前145年(漢景帝中元5年)司馬遷生於夏陽(今陝西韓城縣),地在龍門。
*西元前140年(漢武帝建元元年)六歲,在故鄉讀書。父司馬談任太史令。
*西元前136年(建元五年)十歲,在故鄉。《太史公自序》:“耕牧河山陽,則誦古文。”
*西元前135年(建元六年)十一歲。漢武帝罷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發動尊儒。
*西元前127年(漢武帝元朔二年)十九歲,從夏陽遷居長安。從孔安國學《尚書》,從董仲舒學《春秋》。孔安國為侍中。
*西元前126年(元朔三年)二十歲,遊歷各地。
司馬遷漫遊江淮,到會稽,渡沅江、湘江,向北過汶水、泗水,于魯地觀禮,向南過薛(今山東滕縣東南)、彭城(江蘇徐州),尋訪楚漢相爭遺跡傳聞,經過大梁,而歸長安,歷時數年,為協助父親著作史記做準備。
*西元前123年(元朔六年)二十三歲,為郎中。即皇帝的侍衛官。
西元前122年,司馬遷侍從武帝巡視至雍;西元前119年,西元前113年,西元前112年,均隨武帝巡視四方。西元前111年,司馬遷受命為郎中將,以皇帝特使身份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安撫西南少數民族,設置五郡。
*西元前110年(三十六歲),漢武帝前往泰山封禪,太史公司馬談隨行,至周南(今河南洛陽)而病危。談臨終囑司馬遷繼孔子而續《春秋》。司馬遷以郎中身分侍從漢武帝至泰山。
*西元前108年(元封三年)三十八歲,為太史令。司馬遷繼父職為太史令。《太史公自序》:“太史公卒三歲,而遷為太史令,紬石室金匱之書。”與朋友摯峻書信往還,勉勵其拋棄隱居生活,立志於事業,從而立德、立言、立功。
*西元前107年(元封四年)三十九歲,為太史令。又有三次隨帝巡遊。
*西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四十二歲,為太史令。
司馬遷倡議並與上大夫壺遂等制定《太初曆》。太初曆對後代有極大影響。開始著述《史記》。
*西元前100年(漢武帝天漢元年)四十六歲。蘇武出使匈奴被扣,李陵發兵討伐匈奴。
*西元前99年(天漢二年)四十七歲。李陵戰敗被匈奴俘虜,司馬遷為言因被捕入獄,判死刑。
*西元前98年(天漢三年)四十八歲。李陵被滅族。司馬遷自請宮刑。
*西元前97年(漢武帝天漢四年)四十九歲,為中書令。司馬遷被赦出獄,任中書令。
*西元前93年(太始四年)五十三歲。任安(少卿)此年四、五月間有信給司馬遷。
*西元前91年(漢武帝征和二年)五十五歲,為中書令。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作於是年。司馬遷完成《史記》。《報任少卿書》說:“僕近自托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凡百三十篇。”
武帝患病,奸臣江充謊稱宮中有人埋設木偶詛咒武帝,武帝使江充查抄。江充與太子有矛盾,勒逼皇后自殺,並要脅太子。太子殺死江充,武帝發兵討伐太子,太子起兵反抗,兵入逃亡自殺。此即為歷史上有名的巫蠱案。
*西元前90年(征和三年)五十六歲,司馬遷約死于本年。
司馬遷死年死因不明。
先此,「司馬遷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過,武帝怒而削去之。後坐舉李陵,陵降匈奴,故下遷蠶室,有怨言,下獄死。」(《漢書舊議注》)
Q1:司馬遷的學問與史識如何養成?並就其一生,評價他的人格特質。
Q2:司馬遷因何下獄?又為何自請宮刑而不就死?
二、關於〈鴻門宴〉
秦漢之際大事記──
前209年7月陳涉起義。9月項羽、劉邦起事。12月陳涉死。
前208年6月立楚懷王為共主。9月懷王遣項羽北救趙,遣劉邦西擊秦。
前207年10月秦將章邯破趙之邯鄲。11月項羽率3萬兵渡河,12月大破秦軍20萬(鉅鹿之戰)。
前206年7月章邯投降項羽。8月秦二世為趙高所弑。9月子嬰為秦王。10月劉邦入咸陽,子嬰降。12月劉、項鴻門宴;項羽入咸陽,誅子嬰,屠城。稱西楚霸王,都彭城。
前205年,4月戲下之會,會後劉邦遷關中(河南南鄭)。4月劉邦合諸侯兵伐羽至彭城,羽以3萬兵破漢56萬兵(彭城大戰)。5月劉邦逃至滎陽。
前204年4月項羽圍劉邦於滎陽。7月劉邦逃離滎陽,父、妻歸項羽。(滎陽會戰)
前203年9月劉、項講和,劃鴻溝為界,以東歸楚,以西歸漢。(楚河漢界)
前202年10、11月劉邦用張良、陳平計背約,追項羽,大敗。12月韓信、彭越助漢,項羽兵敗垓下,自刎烏江。
1. 時間:秦二世四年(BC206)
2. 地點:鴻門(今陜西臨潼)
3. 猛獅VS.智狐:
|
| 主帥性格 | 謀臣性格 | 武將性格 | 內奸 |
楚 ╱ 鴻 門 | 40 萬 兵 | 項羽(26歲) | 范增 | 項莊 | 項伯 |
漢 ╱ 灞 上 | 10 萬 兵 | 劉邦(41歲) | 張良 | 樊噲 | 曹無傷 |
※項羽的性格特點如何,依據是什麼?
曹無傷告密,立即決定進攻;項伯遊說,便放棄進攻。(暴躁易怒,意氣用事,反覆無常,缺乏政治智慧);
謀士范增獻計,先納計後食言。宴會上范增舉玦,項王不應。(優柔寡斷,剛愎自用);
脫口說出曹無傷,經劉邦一番貌似心誠的話語吹捧,便放棄進攻,對武士樊噲的態度更是如此。(吃軟不吃硬,胸無城府,有不忍之心—婦人之仁,重情義—念舊,英雄惜英雄)
對項伯不辨親疏,對范增置若罔聞。(寡謀輕信,輕敵自大)
項羽--缺乏耐心,眼高手低,但他自信心強,做事積極……。
劉邦--我行我素,喜歡吹牛,但他慷慨好施,善交朋友……。
項羽的失敗,正是過份依賴軍事的結果。他的作戰天才,歷史上少見。但成天南征北討,卻缺乏全盤經營的規劃。而劉邦高明的地方,主要是因為劉邦知人善任,寬宏大量,寧願鬥智而不鬥力。這正是劉邦能夠從風起雲湧、詭譎多變的時代裡脫穎而出的原因。
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
彭城之役-以少勝多
由於項羽分封不公,引起諸侯和功臣不滿。先是田榮據齊反楚,項羽急忙率軍討伐,劉邦便乘隙東進。公元前二0八年八月,漢軍從漢中潛出故道,打敗項羽所分封的秦地三王,迅速東進,直抵陽夏(今河南太康)。接著,又乘項羽與齊軍交戰之際,一舉攻入楚都彭城,羽急忙率三萬精兵還救彭城。 此時,劉邦仗恃兵多將廣,麻痹輕敵。項羽軍則收復失地心切,鬥志旺盛。三萬楚軍在項羽率領下,出山東經胡陵(今山東魚台東南)趨蕭(今江蘇簫縣西北),直抵彭城漢軍側背。戰鬥從拂曉開始,楚軍勇猛頑強,邊打邊衝。到了午時,已將漢軍打得大敗。楚軍追到彭城東北的泗水,漢軍紛紛落水,死者十餘萬。漢軍向南方山地潰逃,楚軍追擊至靈壁(在今安徽省)以東的睢水上,又殲滅數十萬人。劉邦只率數十騎逃出重圍,連妻子呂雉和父親太公都作了項羽的俘虜。彭城一戰,項羽決策果斷,迅速率精兵回救彭城,出敵不意,擊潰漢軍數十萬之眾,是戰史上以少勝多的範例。(
蘇東坡於「虞姬墓」一詩寫到:「倉
而清朝詩人何浦「虞美人」云:「遺恨江東應未消,芳魂零亂任風飄。八千子弟同歸漢,不負君恩是楚腰。」他歌頌虞姬知恩圖報,忠於愛情,並以「八千子弟」和「楚腰」這種反襯的手法突顯虞姬的情操。然而,他和蘇軾那「不負君恩」的說法確欠周全,他們不過是很單純的認為虞姬自殺,只為報答恩情,而忽略了她的心情與想法,簡單而言,他們不過就是將宋代儒學的殉夫觀念,直接地套用在虞姬身上罷了!
黛玉的五美吟‧虞姬一詩所表現出的情境,似乎又略顯不同。其「腸斷烏騅夜嘯風,虞姬幽恨對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飲劍何如楚帳中。」
張愛玲於學生時代的小說《霸王別姬》中的虞姬可以被看成是有意識的錯誤中的另一類型的悲劇人物。她面臨著兩種願望或兩種理想的選擇和鬥爭,在這裏,悲劇行動就産生於她的嫉妒、恐懼的弱點所導致的有意識的行爲。一方面,她深摯地愛著項羽,另一方面是虞姬對自己命運的沈思:「十餘年來,她以他的壯志爲她的壯志,她以他的勝利爲她的勝利,他的痛苦爲她的痛苦。然而每逢他睡了,她獨自掌了蠟燭出來巡營的時候,她開始想起她個人的事來了。她懷疑她這樣生存在世界上的目標究竟是什麽。他活著,爲了他的壯志而活著。他知道怎樣運用他的佩刀,他的長矛,他的江東弟子去獲得他的冠冕。然而她呢?她僅僅是他的高亢的英雄的呼嘯的一個微弱的回音,輕下去,輕下去,終於死寂了。”如果他得了天下,那就有三宮六院,她最終的結果只能是被冷落、被遺棄。她對她的思索“又厭惡又懼怕」。但是這時候虞姬犯不著想那麽遠了,漢軍已經圍攻上來,項羽要虞姬隨他一起突圍,虞姬怕他分心,拔出刀來刺進自己的胸膛。她躺在項羽懷中,給他留下一句他聽不懂的話:「我比較喜歡這樣的收梢」。然而剛才的沈思正是這謎語式句子的注腳:與其面對那樣的命運,還不如有個漂亮的收場。張愛玲借這一歷史故事探討了當代女性的處境:她們意識到自己對男人的依附,洞悉了這依附後面的空虛,卻又無力擺脫這種依附,她們就在這兩難之境中苦苦掙扎,虞姬的自刎不是真正的擺脫,而是將這掙扎定格了--定格爲一個美麗蒼涼的手勢。
4. 鴻門宴的座次:
(1) 北:范增
(2) 西:項羽、項伯
(3) 南:劉邦
(4) 東:張良(樊噲)
5. 三起三落,情節張弛有效,波瀾起伏。
玦 項 劍 項 帳 項
舉 羽 舞 伯 闖 王
增 不 莊 翼 噲 款
范 應 項 蔽 樊 待
三、本課重要人物
1. 項羽
甲、項羽
1.<史記 項羽本紀>: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2.<史記 高祖本紀>:當是時,秦兵彊,常乘勝逐北,諸將莫利先入關。獨項羽怨秦破項梁軍,奮,原與沛公西入關。懷王諸老將皆曰:「項羽為人僄悍猾賊。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阬之,諸所過無不殘滅。且楚數進取,前陳王、項梁皆敗。不如更遣長者扶義而西,告諭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項羽僄悍,今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卒不許項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陳王、項梁散卒。
3.<史記 項羽本紀>:
(宋義)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項羽曰:“吾聞秦軍圍趙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軍必矣。”宋義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蟣虱。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罷,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故不如先鬥秦、趙。夫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因下令軍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暗指項羽)乃遣其子宋襄相齊,身送之至無鹽,飲酒高會。天寒大雨,士卒凍饑。項羽曰:“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歲饑民貧,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乃飲酒高會,不引兵渡河因趙食,與趙並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強,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趙。趙舉而秦強,何敝之承!且國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掃境內而專屬於將軍,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 ,非社稷之臣。”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當是時,諸將皆慴服,莫敢枝梧。
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
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
4.<史記 項羽本紀>:項王乃與范增急圍滎陽。漢王患之,乃用陳平計間項王。項王使者來,為太牢具,舉欲進之。見使者,詳驚愕曰:「吾以為亞父使者,乃反項王使者。」更持去,以惡食食項王使者。使者歸報項王,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原賜骸骨歸卒伍。」項王許之。行未至彭城,疽發背而死。
5.<史記 項羽本紀>:當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項王怒,欲殺之。項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祇益禍耳。」項王從之。
6.楚漢久相持未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漕。項王謂漢王曰:「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原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漢王笑謝曰:「吾寧鬥智,不能鬥力。」
7.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原為
8.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9.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蠭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9.韓信評論項羽(錄自《淮陰侯列傳》)
項王喑噁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1) 下相人,因項梁(項羽的四叔)殺人,為逃避仇人,項梁與項羽渡江遷居吳地。
(2) 身長八尺有餘,力大能舉鐵鼎,才氣過人。
(3) 不肯竟學:學文 → 學劍習武 → 學兵法
(4) 秦始皇巡行會稽,項梁與項羽觀看出巡行列,項羽說:「吾可以取而代之!」
(5) 鉅鹿之戰:
章邯攻楚軍,項梁戰死,章邯進攻趙國,趙向楚求援,楚懷王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魯公,次將軍,范增為末將,出兵救趙。軍行至安陽,宋義按兵不動以觀變,項羽殺宋義,率軍渡河,破釜沉舟,以示決心,終於在鉅鹿大敗秦軍,章邯投降。這一戰使項羽威震諸侯,取得宰制天下的權位。
(6) 坑秦卒20 餘萬於新安城南:
項羽的義軍當年都是秦王服徭役屯兵戍守之人,當義軍經過秦中時,當地之吏平時對他們多半苛刻無禮,今章邯率秦軍投降,項羽之義軍因勝利,而將章邯的部下當俘虜使喚,隨意侮辱,章邯之部下無法忍受而有異議,項羽與英布、蒲將軍商議,而將秦卒活埋於新安城南
(7) 鴻門宴:
(8) 垓下之危:
(a) 楚漢相爭的第五年,項羽被漢軍危困在垓下,夜裡,四面楚歌,楚軍軍心渙散。項羽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b) 虞美人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c) 最後項羽率百餘騎突圍而出,南至長江西岸的烏江,烏江亭長欲渡項羽過河,項羽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將千里馬贈與烏江亭長,自刎而死。
(d) 臨死之前言:「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e) 王翳得其頭,呂馬童、楊喜、呂勝、楊武各得項羽身體之一部分,五人平分賞金與封地。
(9) 後人評論:
◎天意欲興劉,到此英雄難用武;人心猶慕項,至今父老尚稱王。(項羽祠聯)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杜牧〈題烏江亭〉)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王安石〈烏江亭〉)◎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絕句〉)
◎八尺將軍千里駒,拔山扛鼎不妨奇;范增力盡無施處,路到
◎九垓垂定棄謀臣,一陣無功便殺身。壯士誠知輕性命,不思辜負八千人。(周曇〈項籍〉)
◎爭帝圖王勢已傾,八千兵散楚歌聲。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胡曾烏江)
◎拔山力盡霸圖隳,倚劍空歌不逝騅。明月滿營天似水,那堪回首別虞姬。(胡曾垓下烏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