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A課程設計與教學 / A-1-3補充教材、講義 / 訓儉示康 / 【人間百態‧談儉態】 節儉猶如聚寶盆

【人間百態談儉態】 節儉猶如聚寶盆  (2012.7.9)

 

星雲大師《菜根譚》云:「生產好似搖錢樹,節儉猶如聚寶盆。」這兩句話寓意很深的人生哲學。

辛勤工作,努力生產,當然會有收獲;節約開銷,儉省支出,自然會有盈餘。所以古人教訓子女,莫不力倡節儉持家,力戒奢侈揮霍。尤其是在廣大的農村社會中,群眾收成辛勞,物力維艱,一絲一縷、一飯一粥,都得來不易,故對於節約儉省,非常重視。

記得幼時庭訓:餐後碗底絕不可剩一顆飯粒,更不可把飯粒掉落桌上,如有掉落,必須撿起吃掉;黃昏時趕快吃晚餐洗滌,天剛黑就得就寢,免得點燈費油;黎明即起床幹活,以節省光陰……往昔農家許多節儉的生活方式,以現在都市生活水準衡量,那簡直是匪夷所思、難以想像。

是故這個「儉」字,除了本身就作「節省而不浪費」解釋之外,還配合儉穿、儉約、儉用、儉吃、儉省、儉樸、儉學等詞,以加強儉字的功能,擴大其範圍,將這個字與「奢」字形成強烈的對比,提高人們的警惕心。

有些人從小養成節儉的習慣,雖然富貴,生活仍極儉樸,既不浪費,也不奢侈。如隋文帝楊堅,深知創業維艱,厲行節儉,自已不穿綢緞只穿布帛,宮中嬪妃不許化粧打扮,官員飾帶只用銅鐵骨角而不用金玉,開國二十年間,百姓節約成風,安居樂業。

有些人天生瀟洒成性,即使貧乏,也要講究享受,寧可打腫了臉充胖子,借高利貸請客充場面,如果有權有錢,那就更揮霍無度了。隋文帝的次子楊廣僭了帝位,是為隋煬帝,就是此類人物,與其父的作風正好相反,荒淫奢侈、急功好利,極盡浮華舖張之能事,在位不到十四年,不但耗盡其父累積的資產,自己也被宇文化及所誅。白居易有詩句云:「儉存奢失今在目,安用高牆圍大屋?」高牆是圍不住大屋的,連整個政權都會因窮奢極侈而丟掉!

我國自古以來,莫不強調「節儉是美德」,歷來有識之士,莫不詆毀奢侈而崇尚節儉,如宋儒季元衡之《儉說》云:「貪饕以招辱,不若儉而守廉;干請以犯義,不若儉而全節;侵牟以聚仇,不若儉而養福;放肆以逐欲,不若儉而安性。」

又如清儒李文炤撰〈儉訓〉,也是以奢侈之弊而主張節儉,文云:「用之奢者,取之不得不貪,算及錙銖,欲深溪壑;其究也,諂求詐騙,寡廉鮮恥,無所不至。則何若量入為出,享恆足之利乎?」

南唐譚峭撰〈化書〉中也有幾句名言:「奢者富不足,儉者貧有餘;奢者心常貧,儉者心常富。」這些話,仔細推敲,不無哲理在焉。

儉之一字,除了足以抗奢之外,清儒唐翼修在其《人生必讀書》中指出:「其益有三:安分於己,無求於人,可以養廉;減我身心之奉,以賑極苦之人,可以廣德;忍不足於目前,留有餘於他日,可以福後。」不錯,能儉,還可養廉、廣德、福後,只可惜世間大多數人只貪圖目前享受,極盡奢華之樂,遑顧及此?

不過,有些人未諳節儉的真諦,往往儉之過甚,竟成慳吝,故有「儉吝」、「儉嗇」之名,變成慳吝鬼、守財奴,使得節儉的本意蒙上陰影。須知「對財能聚能散,始稱財主;對財既慳且吝,是為財奴。」節儉乃撙節不當之開銷,儉省過分之浪費,該用則慷慨解囊;不當用則錙銖必計,以防虛耗。而且原則上是對自己儉約,對別人寬厚。

 

消息公佈欄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跳至網頁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