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A課程設計與教學 / A-1-3補充教材、講義 /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 〈蘭亭集序〉與〈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蘭亭集序〉與〈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這兩篇文章充滿作者獨特生命價值及審美情趣,它們有著相似之處:兩篇文章寫作季節同在春天,寫作背景都是文人雅士們的遊宴聚會,文體同屬序跋類作品。這些共同點讓讀者好奇:一個是魏晉大書法家王羲之,一個則是唐代詩仙李白,兩個異地異時的文人面對同一個主題有怎樣不同的看法?而古代文人們的聚會到底都聊些什麼?想些什麼?歡宴背後所透露的意義及思想又是什麼?

〈蘭亭集序〉的篇幅較〈春〉一文為長,且在文意鋪排及情感層次上具有轉折性,文章開始先行交代聚會的時間、地點、原因,並描寫蘭亭山水的秀麗風光,面對如此良辰美景,豈不適意暢快?所以王羲之說了:「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一句,表達內心的歡樂。

接著,文章進入哲思議論觀點的呈現,王羲之想到盡興宴飲之後呢?他感嘆歡樂的時間總是短促,光陰如此匆匆,而世事多變,沒有永恆不移的樂事。世間每個人生活方式的抉擇取捨不盡相同,獲得快意的方法也不一樣,但興盡的時刻,總會讓人感慨沈思許久,而人生的「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生命的長短不定),所以作者感嘆地說:「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生和死是人生大事啊!)

請注意,從第一層次句末的「樂」字到第二層次句末的「痛」字,作者心境的轉變隱然可知。最後,因為這樣的覺知與體悟,王羲之認為生命既然飄忽,將生與死等同看待是荒謬的,生是生,死是死,因此呼喊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把生和死看成一樣是荒謬的,把長壽和短夭等同視之也是荒唐的),於是,是否認真嚴肅地分別對待生與死的命題,才能活出它的意義與價值呢?這樣的想法與當時魏晉流行的「生死為一體」老莊思想有所不同,不過也因為如此的見解,更凸顯了這篇文章的獨特性,提醒我們思考生命的意義。

如果說〈蘭亭集序〉像一層層地剝落筍子,那麼〈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便是直接將一碟竹筍冷盤端給饕客享用。李白一開始就以「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來說明時空的變與逝,既然如此面對「浮生若夢」,那「為歡幾何」就是不得不的抉擇啊!但李白所說的為歡幾何,並不是鼓吹人們要世俗地、短視地及時行樂,而是體認到人生既然如夢一般短暫而空幻,那麼我們是否該好好珍惜善用生命中的美好時刻呢?

李白以樂觀積極的態度看待世間萬物,所以說「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溫暖的春天以朦朧美景召喚我們,大地提供我們運思創作的景致),他懂得以欣賞之眼擁抱自然,尤其在繁花似錦的桃花園中,與諸弟相聚,舉杯宴飲,賦詩詠懷,勾勒出一幅「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的美麗畫面,豈不快哉!

面對時間的匆匆與空間的侷限,人如何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多數人面對這樣的命題常是感慨而惆悵,李白卻一開始便以「樂」字貫串全文,展現對生命與生活的熱愛與執著,洋溢著歡快溫馨之感。

 

消息公佈欄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跳至網頁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