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A課程設計與教學 / A-1-3補充教材、講義 / 鴻門宴 / 英雄末路--論項羽與關羽的悲劇結局

英雄末路--論項羽與關羽的悲劇結局

孫秀君*

一、前言

秦漢時期的項羽與三國時代的關羽,於天下紛亂之時,均是有名的軍事領袖,但最後都走向失敗。兩者的相似程度,早在明代名著《喻世明言》第三十一卷<鬧陰司司馬貌斷獄>,敘述項羽投胎轉世為關羽,就已注意到悲劇英雄項羽與關羽的關聯了。項羽與關羽非常具備歷史英雄人物的代表性。勇敢、重義氣、遇事堅韌不拔的執著、過人的意志和毅力等,這些精神的實踐,是這兩位歷史英雄帶給後代的文化啟示。但都以敗亡做結,也顯現兩人必有值得關切的問題。

本篇論文以《史記.項羽本紀》的項羽,與《三國演義》的關羽為研究對象。首先介紹項羽與關羽的歷史背景與主要事蹟。其次,經由兩人性格的盲點與困境,客觀檢視英雄人物人生以悲劇收場的原因。最後,希望藉由探討歷史人物超越時空的價值意義,以做為現今社會教育的借鏡。

二、英雄與時勢--項羽生平

項籍是下相人,字羽。二十四歲開始起事,至三十一歲於烏江自刎,前後八年即結束短暫而輝煌的一生。

鉅鹿之戰前,主將宋義畏怯停滯安陽,項羽殺宋義取而代之。項羽以破斧沈舟的決心打敗秦軍,也得到其他將領的服從,成為各路諸侯軍隊的統帥。接着,項羽又大破秦軍,章邯率二十餘萬秦軍投降了項羽。之後又擔憂降軍懷有二心,於是將這二十餘萬降軍全部殺害。

由於劉邦率領另一路軍隊趁機占領了咸陽,使得項羽非常憤怒。范增勸項羽殺劉邦。但是鴻門宴上,項羽被劉邦、張良的謙卑手段--滿足了項羽驕矜的心理[1]所愚弄,致使他對范增的多次暗示均沒有反應,表現了「糊塗憨厚、頭腦遲鈍、優柔寡斷和毫無心計。」[2]的態度。也由於他的過度自信,錯失殺掉劉邦的良機,因此鴻門宴也成為項羽由勝利轉向失敗與滅亡的重要關鍵[3]

項羽率兵進入咸陽後,屠燒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朝的宮室,大火燒了三個月。不僅到處摧毀破壞,還劫掠了當地的人民,讓民眾大失所望。之後,他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同時分封了十八個諸侯王。由於項羽分封不當,使得一些人對項羽不滿,這也是日後項羽失敗的原因之一。

隨後,進入楚漢爭戰時期,劉邦本來依恃兵力充足,趁項羽與其他軍隊作戰時攻入彭城。但楚軍驍勇善戰,以少勝多擊潰漢軍,劉邦連妻子和父親都成了項羽的俘虜。之後楚與漢議和,兩者以鴻溝為界,平分天下。項羽以為時勢已定,卻沒料到劉邦會違信背約。

最後,劉邦聯合韓信等人出兵向項羽發動總攻擊,在垓下包圍項羽軍隊。項羽軍隊兵少糧盡,四面楚歌。在大勢已去之時,虞姬揮劍別霸王,項羽卻只能懷著對虞姬情感的眷戀而無可奈何。經過激烈的東城之戰,項羽本來想要東渡烏江重整旗鼓,但又覺得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只得用盡力氣拼戰到底。他的自刎而死,也保留了英雄最後的尊嚴。

三、英雄與時勢--關羽生平

關羽與劉備、張飛結拜為兄弟後(《三國演義》第1回)[4],開始了他們招兵買馬的征戰歲月。關羽著名的事蹟有:溫酒斬華雄(第5回)、斬顏良誅文醜(第25回、26回)、過五關斬六將(第27回)、單刀赴會(第66回)、水淹七軍(第74回)等。

袁紹、曹操等人討伐董卓,派出的將領卻先後被董卓的大將華雄斬殺。正當大家驚慌之時,關羽主動出擊,在曹操端來的一杯酒尚且溫熱的短時間內,取下華雄的首級,也使他一戰成名。之後,呂布奪徐州,關羽兄弟失散,為尋劉備,關羽暫時投靠曹操。此時袁紹的大將顏良圍攻白馬,曹操接連折損二位將領,曹軍陣營無人能擋。經程昱推薦關羽出戰,解了白馬之圍。隨後袁紹將領文醜要替顏良報仇,結果又被關羽所殺。

不過,當關羽得知劉備在袁紹那裡,便向曹操要求離開。曹操不願放棄賢才,關羽便過五關斬六將,去和劉備會合。

孫權派諸葛瑾索取荊州,交涉的結果是關羽堅持拒絕。為了此事,魯肅邀請鎮守荊州的關羽赴宴,預設伏兵,打算如果關羽不願歸還荊州,就要殺害他。關羽明知有詐,卻仍只帶少數幾人前往。最後關羽手提大刀,挾持魯肅,使吳軍不敢輕舉妄動,關羽遂揚帆乘風而去。

劉備命令關羽進攻樊城,在關羽與曹軍於樊城相持不下的時候,樊城下了一場大雨。由於曹軍的軍營駐紮在平地上,大水沖來把軍營全淹沒了。關羽趁著大水,率領水軍向曹軍進攻。曹軍被逼得無路可退,吃了敗仗。

以上均表現出關羽每戰必勝,所向無敵的英雄形象。而《三國演義》「惟於關羽,特多好語,義勇之概,時時如見矣。」[5]對關羽「義」的評價最為突出,尤以第50回華容道義釋曹操為代表。關羽在華容道阻攔曹操,曹操以過去恩義,希望關羽顧念舊日情分放過他們。關羽本來認為他欠曹操的,早在斬顏良、誅文醜,解白馬之圍,已報答過了。但過五關斬六將,曹操對他的依然是恩情。關羽「恩怨分明,信義素著」,當曹操進一步說出「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更突破關羽的心防,使他棄軍令狀於不顧,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讓曹操逃離。

孫權招降麋芳與士仁,荊州失守、蜀軍潰散,關羽被困麥城(第76-77回)。關羽先是派遣廖化向劉封、孟達求援,被二人以「山城初附,民心未定,不敢造次興兵,恐失所守。」拒絕,致使關羽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即便如此,關羽還是堅拒諸葛瑾的勸降。最後趁夜突圍不幸被俘,被孫權殺害。

四、形成英雄悲劇結局的原因

《史記.項羽本紀》太史公曰:

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6]

項羽的優點,即為勇猛剽悍。所以他很自得的說:「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7]而「自矜功伐」、「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不覺寤而不自責」等則是他明顯的缺失。

一般而言,項羽的行為殘暴、不能任用賢才、缺乏政治智慧是他主要的缺點[8]

在行為殘暴方面,只因怕人不服,就害殺秦降卒二十萬餘、進咸陽城的燒殺擄掠等,處處以武力的手段使人屈服,表現了他的暴虐,同時也無法獲得民心。

在不能任用賢才方面,《史記.淮陰侯列傳》記韓信曰:「項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9]《史記.高祖本紀》記高起、王陵對高祖曰:「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10] 高祖更進一步指出:「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饢,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11]項羽狂妄自大,剛愎自用,聽不進別人的建議,不能用人,導致韓信、陳平等優秀人才紛紛轉而投效劉邦。而對於忠心耿耿的范增,項羽不僅常常沒有聽從他的謀略,反而中了離間計,質疑范增的忠誠。劉邦的成功與項羽的失敗,在用人的胸襟氣度上,即可見一斑。

在缺乏政治智慧方面,例如:鴻門宴輕易錯放劉邦,為自己留下禍患。對諸侯王的不當分封,尤其是對劉邦及三秦王的錯封,反倒後來為劉邦提供了爭天下的寶貴資源[12]。殺義帝,給予劉邦討伐的藉口等。均顯見項羽非常缺乏政治的智慧與謀略。

缺乏處世哲學也是項羽的弱點。項羽應對進退不知變通,若能放低身段先渡烏江,另尋東山再起的機會,或許會有不同的結果。而做為一個領導者,項羽更大的危機是,缺乏自我反省的能力。「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即使在自知無法逃脫之時,還只是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來怪罪上天。並沒有真正反省自己失敗的原因,更沒有反省自己性格中的缺點[13]

所以,雖然項羽具有傑出的作戰能力,終就還是難以避免失敗。

其次,綜觀關羽的一生,一般來說,威武勇敢、講義氣是其優點,自恃武力、傲慢自負是其缺點。

英勇善戰、堅強不屈,是關羽屢屢戰勝的重要原因。華佗為關羽刮骨療毒時(第75回),關羽「飲酒食肉,談笑弈棋,全無痛苦之色。」因此,華佗稱讚他:「君侯真天神也!」而關羽自始自終追隨劉備,對劉備的結義之情。還有面對曹操時,不顧自身、還報恩情的義氣,超越了死亡,更是他受後人景仰精神光輝的表現。

但是,《三國志.關羽傳》陳壽的評曰:

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14]

《三國演義》也借諸葛亮之口說出「關公平日剛而自矜,故今日有此禍」(第78回),可見「剛而自矜」即是關羽的重大缺點。劉備與諸葛亮用計招降馬超(第65回),關羽派遣關平呈上書信,「要入川來與之(馬超)比試高低」,為了逞強好勝他可以不顧職守,直到諸葛亮寫信滿足他的面子與虛榮心才作罷[15]。另外劉備封關羽為五虎大將之首(第73回,五虎將為「關、張、趙、馬、黃」),關羽曾以「大丈夫終不與老卒為伍!」怒與黃忠並列。

缺乏政治智慧是關羽另一個弱點。東吳孫權派遣使者為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求親」,關羽以「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第73回)無禮的回絕,惹得孫權大怒,反過來幫助曹操並奪取荊州。驕傲輕敵的關羽,大意失荊州,不僅破壞了諸葛亮與劉備訂定的聯孫抗曹--與孫權只能為盟友、不可為敵人的策略主軸,給蜀漢造成極不利的局面,也使自己陷入空前危急之境。

缺乏處世哲學也是關羽的弱點。關羽太強調個人榮辱,容易因「義」而以私害公,以致進退失據。而「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16],由最終導致劉封、孟達拒絕援助、麋芳與士仁的叛變行為來看,都應歸咎於關羽不能妥善處理同儕與部屬的關係。而以失荊州來說,荊州之失雖然關羽要負擔很大的責任,但劉備與諸葛亮對孫權陣營的防備過於鬆懈,也未嘗不是戰略佈局上的大疏失[17]。失荊州後,關羽若是能先保存實力,等待再出發的機會,或許會有不同的局面。至於,關羽於死後顯靈,讓殺死他的呂蒙等人的飽受死亡與恐懼之苦(第77回),則顯示了他的缺乏自知之明。

所以,雖然關羽如同項羽一樣具有傑出的作戰能力,終就也還是難以避免失敗。

五、結語

《史記.項羽本紀》的項羽,與《三國演義》的關羽,在兩者「英雄之死」這一點寫得非常成功。英雄的死亡,除了具有悲劇的感傷,還發人深省。

而由以上可知,他們失敗的共同原因有:「驕矜」、「缺乏政治智慧」、「缺乏處世哲學」。項羽與關羽的「驕矜」--驕傲狂妄,剛愎自用,聽不進別人的建議。常自恃武力、單槍匹馬的衝鋒陷陣,這種極端個人式英雄主義,無法發揮群體的力量,當然容易失敗。

所謂「性格決定命運」,在這兩人身上也獲得印證,兩人的悲劇是性格的缺失所造成的。性格非憑空產生,「是時代、社會、家庭、環境所給予的影響。」[18]項羽是楚國大將的後代,而形成關羽驕傲自大、目中無人的因素,有學者推測或許也與劉備三人桃園結義,蜀漢「半家族化」式的管理模式有關[19]

於順境與逆境的各種事件中得到啟發、勇氣與超越,是人生重大的目標。本文選擇經由透視歷史人物項羽與關羽,尋找超越生死的不朽價值。造成項羽與關羽失敗的原因,均值得我們從中汲取智慧、深刻反思,以避免重蹈覆轍。在今天的社會教育上,當我們希望培養大無畏精神素質的人民時,也要力戒:絕對主觀、一意孤行、剛愎自用,更要避免個人式英雄主義。遇到挫折與困難時,也要選擇保全自己,再多給自己一次機會。以上這些都是這兩位歷史人物所賦予的超越時空的智慧與價值意義。

 

消息公佈欄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跳至網頁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