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鴻門宴  補充講義                             fancy整理

史記介紹

1.         作者:史記,西漢司馬遷撰。司馬遷,字子長;世人稱太史公、史馬遷夏陽人。

2.         修撰:

(1)      私修史書。

(2)      遷父司馬談為太史令,對史記一書已先有所勾勒。

(3)      司馬談卒,司馬遷繼承父業,繼為太史令,欲完成史記一書。

(4)      適李陵降匈奴,司馬遷爲李陵辯解,遭宮刑。但司馬遷仍發憤完成此書,終於成功。

(5)      司馬遷俢史的宗旨,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3.         名稱:

(1)      史記,本名「太史公書」。

(2)      「史記」本為古代史籍的通稱。魏晉之後,世稱司馬遷之書為史記,乃成專稱。

4.         體例:

(1)      史記的體例,分本紀、世家、列傳、表、書。

本紀,記帝王,例:〈高祖本紀〉、〈武帝本紀〉、〈項羽本紀〉、〈呂后本紀〉。

世家,記諸侯及其後世子孫,例:〈留侯世家〉、〈陳相國世家〉例外:〈孔子世家〉、〈陳涉世家〉。

列傳,列敘大臣至於平民事蹟,例:〈淮陰侯列傳〉:韓信的傳記。〈老莊列傳〉:老子、莊周、申不害、韓非四人的傳記。〈日者列傳〉:占卜者的傳記;〈貨殖列傳〉:商人的傳記。

,用表格方式,列敘所要說明的事蹟,例:〈十二諸侯年表〉、〈六國年表〉。

,用以記國家體制(如禮、樂、律、曆、天官、封禪、河渠、平準)。

5.         篇幅:全書共分本紀十二、世家三十、列傳七十、表十、書八。全書計一百三十卷。

6.         內容:史記所載,自皇帝始,至漢武帝止,凡二千五百年間史事。

7.         體裁:紀傳體通史。

8.         史學地位:

(1)      紀傳體創始於史記。(史記為紀傳體史書之祖)

(2)      史記為通史之祖。

(3)      史記是正史的第一部。(尚書是我國第一部史書)

(4)      史記是第一部傳記文學的總集。

(5)      史記首創論贊以見作者抑揚之意。

9.         特色:史記之文,雄深雅健,善敘事理,後代散文家莫不奉為圭臬,推為文史的大宗師。

10.     注疏:有劉宋裴駰集解,唐張守節正義,唐司馬貞索隱,三家注合刊本。

李陵事件

(1) 李陵字少卿,「飛將軍」李廣之孫。

(2) 漢武帝曾命李陵在酒泉、張掖訓練勇士五千人,以防範匈奴。

(3) 天漢二年(BC99),武帝命貳師將軍李廣利率三萬兵馬由酒泉攻打匈奴,命李陵運送糧食物資。

(4) 李陵以五千虎賁之士,自成一隊,分散匈奴兵力。

(5) 李陵以寡敵眾,因無後援,兵敗投降。

(6) 武帝大怒,群臣皆責備李陵,唯司馬遷獨排眾議,認為李陵的戰功大於李廣利。

(7) 漢武帝認為:司馬遷欲詆毀貳將軍而為李陵脫罪,故定司馬遷之罪。

(8) 隔年,李緒替匈奴練兵,消息傳來,武帝誤以為是李陵,誅殺李陵一門,司馬遷因而受宮刑。

(9) 蘇武出使匈奴被迫留在匈奴,李陵曾召降蘇武。

(10) 蘇武欲南歸時,李陵因家人被殺,房屋沒收而永遠留在匈奴。

四史比較:

(1)      史記》《漢書,並稱「史漢」、「馬班」、「遷固」。

(2)      漢書體例多採史記,將「世家」併入「列傳」,且改「書」為「志」。

(3)      通常所謂的漢書是指前漢書後漢書為南朝劉宋時范曄所著。

(4)      四史比較表

 

  

  

   

   

作者

西漢司馬遷其父司馬談之職志發憤著成

東漢班固繼其父班彪之志著書,其妹班昭續成

南朝宋范曄

西晉陳壽

起訖朝代

黃帝-漢武帝太初年間,共二千五百年

漢高祖起義-王莽之誅,共二百二十九年

漢光武-漢獻帝

魏文帝元年-晉武帝元年

內容

本紀、書、表、世家、列傳

本紀、志、表、列傳(改「書」為「志」,融世家於列傳中)

本紀、志、列傳

魏志有紀、列傳,蜀志、吳志只有列傳

體例

紀傳體

紀傳體

紀傳體

紀傳體

性質分類

通史

斷代史

斷代史

斷代史

地位

正史

正史

正史

正史

價值

1.      通史之祖

2.      紀傳體之祖

3.      金聖歎列為六才子書之一

斷代史之祖

取代東觀漢紀而為正史

裴松之作注,資料宏富,價值高於三國志

特色

文筆雄深雅健,善敘事理

語言精鍊,敘事詳密

編次得當,文章雅練

極簡略

關係

合稱「四史」

 

關於〈鴻門宴〉

1. 時間:秦二世四年

2. 地點:鴻門(今陜西臨潼)

3. 主要人物:

(1) 項羽--26 歲,率領四十萬大軍,駐軍鴻門

(2) 劉邦--50 歲,率領十萬大軍,駐軍霸上(今陝西省西安市東白鹿原北端),此時劉邦已破咸陽城。

(3) 范增:項羽之謀臣

(4) 張良:劉邦之謀臣

(5) 曹無傷:向項羽告密

(6) 項伯:向張良告密

相關人物介紹

1.         項羽

(1)      <史記 項羽本紀>:「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2)      <史記 高祖本紀>:「當是時,秦兵彊,常乘勝逐北,諸將莫利先入關。獨項羽怨秦破項梁軍,奮,原與沛公西入關。懷王諸老將皆曰:項羽為人僄悍猾賊。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阬之,諸所過無不殘滅。且楚數進取,前陳王、項梁皆敗。不如更遣長者扶義而西,告諭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項羽僄悍,今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卒不許項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陳王、項梁散卒。

(3)      <史記 項羽本紀>:「當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項王怒,欲殺之。項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祇益禍耳。項王從之。

(4)      <史記 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5)      <史記 項羽本紀>太史公曰:「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6)      後人對項羽的認識

<題烏江亭>杜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烏江亭>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衰,中原一改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詠項羽>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2.         劉邦

(1)      <史記 高祖本紀>:「高祖常繇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2)      <史記 高祖本紀>:「漢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諸侯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系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軹道旁。諸將或言誅秦王。沛公曰: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服降,又殺之,不祥。乃以秦王屬吏,遂西入咸陽。欲止宮休舍,樊噲、張良諫,乃封秦重寶財物府庫,還軍霸上。召諸縣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巿。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

(3)      <史記 高祖本紀>高祖曰:「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4)      字季,沛人。曾任泗水亭長,後起兵抗秦,攻占秦都咸陽,又擊敗項籍,乃即位為帝。還鄉時置酒沛宮,擊筑為〈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4. 項莊:1)項羽堂弟,(2)項莊舞劍,志在沛公。

5. 項伯:

(1) 項羽之堂叔。 秦時,曾殺人,張良救之。

(3) 鴻門宴前一夜,私通訊息給張良,使劉邦提高戒心。

(4) 返回項羽營中,將劉邦無背叛之心告訴項羽。

(5) 鴻門宴上項莊舞劍時,項伯以身護沛公。

(6) 楚亡後,劉邦封為射陽侯,賜姓劉。

6. 范增

(1) 籍貫:秦安徽巢縣人。

(2) 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謀。

(3) 助楚:

◎遊說項梁立楚懷王之孫心(時在民間牧羊),立為楚懷王,以從民之所望。

◎項羽稱其為亞父。

◎鴻門宴中勸項羽殺劉邦,不成。

◎漢三年范增建議項羽急圍滎陽,漢王被圍,用陳平計離間項王與范增,范增怒,請辭,回彭城,中途背上疽(ㄐㄩ)發而死。

(4) 後人評論:

◎不識興王自有真,尊前示玦謾勞神;當時誰道翁多智,不及王家老婦人。

◎智士寧為暗主謨,范公曾不讀兵書。平生心力為誰盡,一事無成空背疽。(周曇〈范增〉)

7.張良

(1) 字 號:字子房。

(2) 家世:其祖及父相韓五世。

(3) 事蹟:

◎秦滅韓,張良以家財求刺客刺秦王,為韓報仇。

◎得大力士狙擊秦始皇於博浪沙,誤中副車。

◎隱姓埋名,亡命下邳(ㄆㄟˊ),遇黃石公,傳「太公兵法」。

◎與劉邦相遇於留。

◎項羽殺韓王,復韓無望,則屢出奇謀助劉邦。

(4) 助漢:

◎鴻門宴中卑詞盡禮。

◎劉邦入漢燒棧道,以示無意東出。

◎代表劉邦至齊,立韓信為齊王。……

◎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助劉邦建漢,受封留侯。

◎勸劉邦封雍齒為侯,以安定群臣之心。

◎贊同劉敬之建議,定都關中。

◎學習道家導引吐納之術,不食煙火,閉門靜修。

◎助呂后,穩太子之位(商山四皓:東園公、甪ㄌㄨˋ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

◎與蕭何、韓信並稱漢初三傑。

   5)後人歌詠

◎子房未虎嘯,破產不為家。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報韓雖不成,天地皆振動。潛匿游下邳,豈曰非智勇?我來圯橋上,懷古欽英風;唯見碧流水,曾無黃石公;嘆息此人去,蕭條徐泗空。(李白〈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

◎椎擊則剛,箸籌則柔;智勇在豪俠聖賢之間,豈獨項王莫能敵?

報酬而來,託仙而去;品節出富貴功名之外,自非漢祖所得臣。

壯士奮揮拳,報韓已落秦皇膽;大王煩借箸,榮漢終函項羽頭。(陝西留壩縣留侯廟聯)

◎狙秦懷猛氣,師漢挺柔容;盛烈芳千祠,深泉閉九重。(盧思道)

◎一擊車中膽氣豪,祖龍社稷已驚搖;如何十二金人外,猶有民間鐵未銷?(陳孚)

8.樊噲

(1) 沛縣人

(2) 屠狗出身

(3) 隨劉邦起兵,以戰功封舞陽侯。

(4) 其妻為呂后之妹,與劉邦之關係較諸侯為親。

9.陳平

(1) 籍貫:河南陽武縣戶牖鄉人。

(2) 家世:家貧,好讀書,不事生產,依靠兄長陳伯維生,陳伯種田,任由陳平讀書。年長,無人肯將女兒嫁給陳平,唯富人張負將孫女嫁給陳平,生活改善,交友日廣。

(3) 為人:任戶牖鄉社廟的社宰,分肉公平,深得地方父老信任。

(4) 投靠項羽:陳勝起兵時,陳平先規順魏王,不得信任;後歸服項羽,封信武君,因畏懼項羽,而奉還項羽所賞賜的黃金與官印,逃亡。

(5)   助劉邦:

◎出奇謀,離間項羽與范增、鍾離昧等人的關係。韓信攻下齊地,欲自立為齊王,劉邦大怒,陳平躡漢王腳,劉邦會意,命張良至齊,封韓信為齊王。

◎高祖六年,傳言楚王韓信造反,出計謀,使高祖由雲夢澤,會諸侯於陳州,擒韓信,改封其為淮陰侯。

         出奇計,解高祖平城之危,封曲逆侯。

         後以護軍中尉之職隨高祖攻伐陳豨(ㄒㄧ)與黥布,前後共出六次奇計,有的奇計極機密,世人無法得知。

◎輔佐孝惠帝:高祖駕崩,呂后詔命輔佐孝惠皇帝。孝惠帝六年,曹參逝世,陳平為左丞相。

(6) 助呂后:孝惠帝駕崩,呂后欲用呂家人,陳平表面贊同,封為右丞相。呂后崩逝,陳平與周勃聯合,剷除呂后勢力,立孝文帝。

(7)   丞相:孝文帝即位,陳平謙讓周勃為右丞相,自己則退居左丞相。孝文帝詢問內政時,周勃均不知情,因而稱病辭官,陳平則為唯一的丞相,權位僅次於孝文帝。

 

從鴻門宴的座次談起

中國傳統室內禮節性的座次,最尊的座位是:在西牆前舖席,坐在席上面向東,即所謂東向坐。其次是在北牆前鋪張席,面向南而坐。再其次是在南牆前席上面向北而坐。最卑的位置是東邊面朝西的席位。

                  亞父

  項王         2  

{C}                             4 張良

    1

  項伯          3 沛公          

 

四組人物對比:

項羽與劉邦:雙方兩位首腦相互對比

范增與張良:雙方兩位智囊相互對比

項莊與樊噲:雙方兩位武士相互對比

項伯與曹無傷:雙方兩位奸細相互對比

 

來自《史記》的名言:

l   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太史公自序〉

l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將軍列傳〉

l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淮陰侯列傳〉

l   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藥苦口利於病。〈留侯世家〉

l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羽本記〉  

l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項羽本紀〉

l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項羽本紀〉 

l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滑稽列傳〉

l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陳涉世家〉

l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國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報任安書〉

l   藏諸名山,傳之其人。〈報任安書〉 

l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仲尼弟子列傳〉

l   一沐三握髮(魯周公世家)

 

 

項羽超級巨星
 
  (本文太長.故略)
 
  1.請寫出全文大綱(100~150字左右)
 
  項羽,一個天生巨星。「演技可以培養,但明星多半要靠天稟。」項羽正是這句話最佳寫照。若以得帝王之位這角度來看項羽,項羽的確是失敗者,但不可否認他也是史上最閃耀之一顆明星。因為自身太過閃耀,所以往往忽略了身邊的其他人,項羽為此犯下許多錯誤。但在楚漢相爭的過程中,這樣的項羽卻幾乎佔盡劉邦的上風。項羽終其一生都在發光發熱,太過耀眼而成為史上一個不能被忽視的人,縱使他最終是失敗的。
 
  2.請選出名言佳句及理由(至少三則以上)
 
  「重要的不是一個人有多少麩皮,而是他有沒有麥粒。」
  外表,其實並不是那麼重要。表面華麗若是內部空虛,只會更顯得無知而膚淺。用麥子來比喻更是恰當不過了,若是麩皮顯得麥粒碩大而飽滿,那在經過處理之後那麥粒就更顯渺小了。
 
  「劉邦是沒有心的,也許原來有心,但早已被重重硬殼包裹的不留一絲縫隙。」
  劉邦為何無心?因為帝王不需要有心。為了天下,能取得天下的人一定不能有任何一絲憐憫,為了帝王之位,仁慈向來只會讓自己死的更快。所以劉邦無心,"也許"原來是有的,但為了帝位,心早已被封閉了。這句話帶給我很深的感觸,一個開創朝代的帝王,需要的不是仁慈,而是無心的殘酷。
 
  「他失去江山,卻贏回了自己。」
  項羽最終自刎烏江,正符合悲劇英雄的特色。能奪去他生命的,只有他自身。失去了江山,仍擁有自己的尊嚴,項羽最終勘破生死的瀟灑正顯現出他英雄氣概。失去了江山又如何,至少沒人能左右我自身的命!這種氣魄非常人所能及啊!
 
  3.請寫出讀後心得(300字左右)
 
  項羽終其一生燃燒自我,成為史上一顆閃亮巨星。這樣的一生雖然沒有得到什麼,連最終也只能以自刎贏回自身尊嚴,但他卻不完全是失敗的。這樣閃耀的一顆巨星,你能說他是失敗的嗎?
 
  劉邦在歷史上是成功的,他取得了天下。但劉邦失去了心,為了天下他什麼都可以拋棄,包括最初衷的良心。相對於項羽他則是以他內心的力量,那種天生巨星特質以及瀟灑來爭取天下。任性妄為、狂傲不羈對上費盡心機、老謀深算,這是怎麼樣都不可能贏的。但項羽的發光,確實讓劉邦也黯然失色。司馬遷更是將項羽寫於「本紀」,而位置更是在高祖劉邦之前,可見項羽他的氣魄幾乎要將他的失敗掩蓋了去。
 
  這種氣魄人間少有,也難怪項羽的名字能千古流傳而不滅。如果讓我來選,我也將毫不猶豫的走向這種燃燒生命的一生吧!

〈鴻門宴〉

 

一、關於司馬遷

1. 字:子長

2. 籍貫:西漢夏陽人(今陝西韓城縣)

3. 生卒年:BC145 ~ BC86

4. 學習:

(1) 家學淵源:司馬談是飽學之士,為太史令一職,因父親職務之便飽覽圖籍檔案。

(2) 從孔安國學習章句訓詁(尚書)

(3) 從董仲舒請教義理(公羊春秋)

5. 三次壯遊:

(1) 南:至長沙,觀屈原沈江之處;登廬山,考察禹疏導洪水之遺跡。北:齊魯之都,觀孔子廟堂、車服、禮器,及儒生學習古禮之情形。

(2) 奉使西南夷,隨李息將軍襲擊西羌。

(3) 隨武帝多次巡祭天地、諸神、名山大川的封禪大典。

 

6. 政治:

(1) 漢武帝元封二年(BC109)繼承父親司馬談之職為太史令。

(2) 漢武帝天漢三年(BC98),因李陵事件入獄,隔年受宮刑。

7. 著作:《史記》----藏諸名山,傳之後人

8. 後人評論:

龍門有靈秀,鍾毓人中龍,學殖空前富,文章曠代雄;憐才膺斧鉞,吐氣作霓虹,功業追尼父,千秋太史公。(司馬遷祠楹聯)

9. 附:李陵事件

(1) 李陵字少卿,「飛將軍」李廣之孫。

(2) 漢武帝曾命李陵在酒泉、張掖訓練勇士五千人,以防範匈奴。

(3) 天漢二年(BC99),武帝命貳師將軍李廣利率三萬兵馬由酒泉攻打匈奴,命李陵運送糧食物資。

(4) 李陵以五千虎賁之士,自成一隊,分散匈奴兵力。

(5) 李陵以寡敵眾,因無後援,兵敗投降。

(6) 武帝大怒,群臣皆責備李陵,唯司馬遷獨排眾議,認為李陵的戰功大於李廣利。

(7) 漢武帝認為:司馬遷欲詆毀貳將軍而為李陵脫罪,故定司馬遷之罪。

(8) 隔年,李緒替匈奴練兵,消息傳來,武帝誤以為是李陵,誅殺李陵一門,司馬遷因而受宮刑。

(9) 蘇武出使匈奴被迫留在匈奴,李陵曾召降蘇武。

(10) 蘇武欲南歸時,李陵因家人被殺,房屋沒收而永遠留在匈奴。

司馬遷生平大事年表=====

*西元前145(漢景帝中元5)司馬遷生於夏陽(今陝西韓城縣),地在龍門。
*西元前140(漢武帝建元元年)六歲,在故鄉讀書。父司馬談任太史令。

*西元前136年(建元五年)十歲,在故鄉。《太史公自序》:耕牧河山陽,則誦古文。

*西元前135年(建元六年)十一歲。漢武帝罷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發動尊儒。
*西元前127年(漢武帝元朔二年)十九歲,從夏陽遷居長安。從孔安國學《尚書》,從董仲舒學《春秋》。孔安國為侍中。

*西元前126年(元朔三年)二十歲,遊歷各地。

司馬遷漫遊江淮,到會稽,渡沅江、湘江,向北過汶水、泗水,于魯地觀禮,向南過薛(今山東滕縣東南)、彭城(江蘇徐州),尋訪楚漢相爭遺跡傳聞,經過大梁,而歸長安,歷時數年,為協助父親著作史記做準備。
*西元前123年(元朔六年)二十三歲,為郎中。即皇帝的侍衛官。
西元前122年,司馬遷侍從武帝巡視至雍;西元前119年,西元前113年,西元前112年,均隨武帝巡視四方。西元前111年,司馬遷受命為郎中將,以皇帝特使身份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安撫西南少數民族,設置五郡。

*西元前110年(三十六歲)漢武帝前往泰山封禪,太史公司馬談隨行,至周南(今河南洛陽)而病危。談臨終囑司馬遷繼孔子而續《春秋》。司馬遷以郎中身分侍從漢武帝至泰山。

*西元前108年(元封三年)三十八歲,為太史令。司馬遷繼父職為太史令。《太史公自序》:太史公卒三歲,而遷為太史令,紬石室金匱之書。與朋友摯峻書信往還,勉勵其拋棄隱居生活,立志於事業,從而立德、立言、立功。
*西元前107年(元封四年)三十九歲,為太史令。又有三次隨帝巡遊。

*西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四十二歲,為太史令。

司馬遷倡議並與上大夫壺遂等制定《太初曆》。太初曆對後代有極大影響。開始著述《史記》。
*西元前100年(漢武帝天漢元年)四十六歲。蘇武出使匈奴被扣,李陵發兵討伐匈奴。

*西元前99年(天漢二年)四十七歲。李陵戰敗被匈奴俘虜,司馬遷為言因被捕入獄,判死刑。
*西元前98年(天漢三年)四十八歲。李陵被滅族。司馬遷自請宮刑。

*西元前97年(漢武帝天漢四年)四十九歲,為中書令。司馬遷被赦出獄,任中書令。

*西元前93年(太始四年)五十三歲。任安(少卿)此年四、五月間有信給司馬遷。
*西元前91年(漢武帝征和二年)五十五歲,為中書令。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作於是年。司馬遷完成《史記》。《報任少卿書》說:僕近自托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凡百三十篇。
  武帝患病,奸臣江充謊稱宮中有人埋設木偶詛咒武帝,武帝使江充查抄。江充與太子有矛盾,勒逼皇后自殺,並要脅太子。太子殺死江充,武帝發兵討伐太子,太子起兵反抗,兵入逃亡自殺。此即為歷史上有名的巫蠱案。

*西元前90年(征和三年)五十六歲,司馬遷約死于本年。

司馬遷死年死因不明。

先此,「司馬遷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過,武帝怒而削去之。後坐舉李陵,陵降匈奴,故下遷蠶室,有怨言,下獄死。」(《漢書舊議注》)

Q1:司馬遷的學問與史識如何養成?並就其一生,評價他的人格特質。

Q2:司馬遷因何下獄?又為何自請宮刑而不就死?

 

 

二、關於〈鴻門宴〉

秦漢之際大事記──

2097月陳涉起義。9月項羽、劉邦起事。12月陳涉死。
2086月立楚懷王為共主。9月懷王遣項羽北救趙,遣劉邦西擊秦。
20710月秦將章邯破趙之邯鄲。11月項羽率3萬兵渡河,12月大破秦軍20萬(鉅鹿之戰)。
2067月章邯投降項羽。8月秦二世為趙高所弑。9月子嬰為秦王。10月劉邦入咸陽,子嬰降。12月劉、項鴻門宴;項羽入咸陽,誅子嬰,屠城。稱西楚霸王,都彭城。
205年,4月戲下之會,會後劉邦遷關中(河南南鄭)。4月劉邦合諸侯兵伐羽至彭城,羽以3萬兵破漢56萬兵(彭城大戰)。5月劉邦逃至滎陽。
2044月項羽圍劉邦於滎陽。7月劉邦逃離滎陽,父、妻歸項羽。(滎陽會戰)
2039月劉、項講和,劃鴻溝為界,以東歸楚,以西歸漢。(楚河漢界)
2021011月劉邦用張良、陳平計背約,追項羽,大敗。12月韓信、彭越助漢,項羽兵敗垓下,自刎烏江。

 

1. 時間:秦二世四年(BC206

2. 地點:鴻門(今陜西臨潼)

3. 猛獅VS.智狐:

 

 

主帥性格

謀臣性格

武將性格

內奸

40

項羽(26歲)

范增

項莊

項伯

10

劉邦(41歲)

張良

樊噲

曹無傷

項羽的性格特點如何,依據是什麼?

曹無傷告密,立即決定進攻;項伯遊說,便放棄進攻。(暴躁易怒,意氣用事,反覆無常,缺乏政治智慧);
謀士范增獻計,先納計後食言。宴會上范增舉玦,項王不應。(優柔寡斷,剛愎自用);
脫口說出曹無傷,經劉邦一番貌似心誠的話語吹捧,便放棄進攻,對武士樊噲的態度更是如此。(吃軟不吃硬,胸無城府,有不忍之心婦人之仁,重情義念舊,英雄惜英雄)
對項伯不辨親疏,對范增置若罔聞。(寡謀輕信,輕敵自大)

項羽--缺乏耐心,眼高手低,但他自信心強,做事積極……
  劉邦--我行我素,喜歡吹牛,但他慷慨好施,善交朋友……
  項羽的失敗,正是過份依賴軍事的結果。他的作戰天才,歷史上少見。但成天南征北討,卻缺乏全盤經營的規劃。而劉邦高明的地方,主要是因為劉邦知人善任,寬宏大量,寧願鬥智而不鬥力。這正是劉邦能夠從風起雲湧、詭譎多變的時代裡脫穎而出的原因。

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

彭城之役-以少勝多

由於項羽分封不公,引起諸侯和功臣不滿。先是田榮據齊反楚,項羽急忙率軍討伐,劉邦便乘隙東進。公元前二0八年八月,漢軍從漢中潛出故道,打敗項羽所分封的秦地三王,迅速東進,直抵陽夏(今河南太康)。接著,又乘項羽與齊軍交戰之際,一舉攻入楚都彭城,羽急忙率三萬精兵還救彭城。 此時,劉邦仗恃兵多將廣,麻痹輕敵。項羽軍則收復失地心切,鬥志旺盛。三萬楚軍在項羽率領下,出山東經胡陵(今山東魚台東南)趨蕭(今江蘇簫縣西北),直抵彭城漢軍側背。戰鬥從拂曉開始,楚軍勇猛頑強,邊打邊衝。到了午時,已將漢軍打得大敗。楚軍追到彭城東北的泗水,漢軍紛紛落水,死者十餘萬。漢軍向南方山地潰逃,楚軍追擊至靈壁(在今安徽省)以東的睢水上,又殲滅數十萬人。劉邦只率數十騎逃出重圍,連妻子呂雉和父親太公都作了項羽的俘虜。彭城一戰,項羽決策果斷,迅速率精兵回救彭城,出敵不意,擊潰漢軍數十萬之眾,是戰史上以少勝多的範例。(

蘇東坡於「虞姬墓」一詩寫到:「倉黃不負君王意,只有虞姬與鄭君。」在他眼中,虞姬和其他那些於帳下拭淚的姬妾、侍女比較起來,其情操真是偉大多了;至於君(項藉的臣子--鄭榮),在項羽死後,成了劉邦的俘虜,結果劉邦將一批項藉的舊臣改名「藉」,以試探他們對項藉是否仍存有主僕觀念和保持主僕關係,鄭榮獨拒不奉命,遂被逐出宮廷,由此可見其耿耿忠心。蘇軾在此將他與虞姬並列,除了作為陪襯之外,亦顯現出就「忠君」一事而言,弱女子也可與男子漢亢軛齊驅。

而清朝詩人何浦「虞美人」云:「遺恨江東應未消,芳魂零亂任風飄。八千子弟同歸漢,不負君恩是楚腰。」他歌頌虞姬知恩圖報,忠於愛情,並以「八千子弟」和「楚腰」這種反襯的手法突顯虞姬的情操。然而,他和蘇軾那「不負君恩」的說法確欠周全,他們不過是很單純的認為虞姬自殺,只為報答恩情,而忽略了她的心情與想法,簡單而言,他們不過就是將宋代儒學的殉夫觀念,直接地套用在虞姬身上罷了!

黛玉的五美吟虞姬一詩所表現出的情境,似乎又略顯不同。其「腸斷烏騅夜嘯風,虞姬幽恨對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飲劍何如楚帳中。」

張愛玲於學生時代的小說《霸王別姬》中的虞姬可以被看成是有意識的錯誤中的另一類型的悲劇人物。她面臨著兩種願望或兩種理想的選擇和鬥爭,在這裏,悲劇行動就産生於她的嫉妒、恐懼的弱點所導致的有意識的行爲。一方面,她深摯地愛著項羽,另一方面是虞姬對自己命運的沈思:「十餘年來,她以他的壯志爲她的壯志,她以他的勝利爲她的勝利,他的痛苦爲她的痛苦。然而每逢他睡了,她獨自掌了蠟燭出來巡營的時候,她開始想起她個人的事來了。她懷疑她這樣生存在世界上的目標究竟是什麽。他活著,爲了他的壯志而活著。他知道怎樣運用他的佩刀,他的長矛,他的江東弟子去獲得他的冠冕。然而她呢?她僅僅是他的高亢的英雄的呼嘯的一個微弱的回音,輕下去,輕下去,終於死寂了。如果他得了天下,那就有三宮六院,她最終的結果只能是被冷落、被遺棄。她對她的思索又厭惡又懼怕」。但是這時候虞姬犯不著想那麽遠了,漢軍已經圍攻上來,項羽要虞姬隨他一起突圍,虞姬怕他分心,拔出刀來刺進自己的胸膛。她躺在項羽懷中,給他留下一句他聽不懂的話:「我比較喜歡這樣的收梢」。然而剛才的沈思正是這謎語式句子的注腳:與其面對那樣的命運,還不如有個漂亮的收場。張愛玲借這一歷史故事探討了當代女性的處境:她們意識到自己對男人的依附,洞悉了這依附後面的空虛,卻又無力擺脫這種依附,她們就在這兩難之境中苦苦掙扎,虞姬的自刎不是真正的擺脫,而是將這掙扎定格了--定格爲一個美麗蒼涼的手勢。

 

 

4. 鴻門宴的座次:

(1) 北:范增

(2) 西:項羽、項伯

(3) 南:劉邦

(4) 東:張良(樊噲)

5. 三起三落,情節張弛有效,波瀾起伏。

                                                     
                                                          
                                                                 
                                                                     

 

三、本課重要人物

1. 項羽

甲、項羽

1.<史記 項羽本紀>: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2.<史記 高祖本紀>:當是時,秦兵彊,常乘勝逐北,諸將莫利先入關。獨項羽怨秦破項梁軍,奮,原與沛公西入關。懷王諸老將皆曰:「項羽為人僄悍猾賊。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阬之,諸所過無不殘滅。且楚數進取,前陳王、項梁皆敗。不如更遣長者扶義而西,告諭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項羽僄悍,今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卒不許項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陳王、項梁散卒。

3.<史記 項羽本紀>:

(宋義)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項羽曰:吾聞秦軍圍趙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軍必矣。宋義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蟣虱。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罷,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故不如先鬥秦、趙。夫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因下令軍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暗指項羽)乃遣其子宋襄相齊,身送之至無鹽,飲酒高會。天寒大雨,士卒凍饑。項羽曰: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歲饑民貧,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乃飲酒高會,不引兵渡河因趙食,與趙並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強,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趙。趙舉而秦強,何敝之承!且國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掃境內而專屬於將軍,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 ,非社稷之臣。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當是時,諸將皆慴服,莫敢枝梧。

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君(英布)、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巨鹿。戰少利,陳餘(趙將)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秦將),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運糧道),大破之,殺蘇角,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

4.<史記 項羽本紀>:項王乃與范增急圍滎陽。漢王患之,乃用陳平計間項王。項王使者來,為太牢具,舉欲進之。見使者,詳驚愕曰:「吾以為亞父使者,乃反項王使者。」更持去,以惡食食項王使者。使者歸報項王,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原賜骸骨歸卒伍。」項王許之。行未至彭城,疽發背而死。

5.<史記 項羽本紀>:當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項王怒,欲殺之。項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祇益禍耳。」項王從之。

6.楚漢久相持未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漕。項王謂漢王曰:「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原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漢王笑謝曰:「吾寧鬥智,不能鬥力。」

7.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原為君快戰,必三勝之,為君潰圍,斬將,刈旗,令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瞠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闢易數里。……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8.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9.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蠭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9.韓信評論項羽(錄自《淮陰侯列傳》)

項王喑噁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1) 下相人,因項梁(項羽的四叔)殺人,為逃避仇人,項梁與項羽渡江遷居吳地。

(2) 身長八尺有餘,力大能舉鐵鼎,才氣過人。

(3) 不肯竟學:學文 學劍習武 學兵法

(4) 秦始皇巡行會稽,項梁與項羽觀看出巡行列,項羽說:「吾可以取而代之!」

(5) 鉅鹿之戰:

章邯攻楚軍,項梁戰死,章邯進攻趙國,趙向楚求援,楚懷王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魯公,次將軍,范增為末將,出兵救趙。軍行至安陽,宋義按兵不動以觀變,項羽殺宋義,率軍渡河,破釜沉舟,以示決心,終於在鉅鹿大敗秦軍,章邯投降。這一戰使項羽威震諸侯,取得宰制天下的權位。

(6) 坑秦卒20 餘萬於新安城南:

項羽的義軍當年都是秦王服徭役屯兵戍守之人,當義軍經過秦中時,當地之吏平時對他們多半苛刻無禮,今章邯率秦軍投降,項羽之義軍因勝利,而將章邯的部下當俘虜使喚,隨意侮辱,章邯之部下無法忍受而有異議,項羽與英布、蒲將軍商議,而將秦卒活埋於新安城南

(7) 鴻門宴:

(8) 垓下之危:

a 楚漢相爭的第五年,項羽被漢軍危困在垓下,夜裡,四面楚歌,楚軍軍心渙散。項羽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b 虞美人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c 最後項羽率百餘騎突圍而出,南至長江西岸的烏江,烏江亭長欲渡項羽過河,項羽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將千里馬贈與烏江亭長,自刎而死。

d 臨死之前言:「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e 王翳得其頭,呂馬童、楊喜、呂勝、楊武各得項羽身體之一部分,五人平分賞金與封地。

(9) 後人評論:

◎天意欲興劉,到此英雄難用武;人心猶慕項,至今父老尚稱王。(項羽祠聯)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杜牧〈題烏江亭〉)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王安石〈烏江亭〉)◎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絕句〉)

◎八尺將軍千里駒,拔山扛鼎不妨奇;范增力盡無施處,路到烏江君自知。(陸游〈項羽〉)

◎九垓垂定棄謀臣,一陣無功便殺身。壯士誠知輕性命,不思辜負八千人。(周曇〈項籍〉)

◎爭帝圖王勢已傾,八千兵散楚歌聲。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胡曾烏江)  

◎拔山力盡霸圖隳,倚劍空歌不逝騅。明月滿營天似水,那堪回首別虞姬。(胡曾垓下烏江)

消息公佈欄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跳至網頁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