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隆中對


  

諸葛亮的「隆中對」是一套完整統一全國的戰略計謀,其中謀慮淵深、料遠若近,廣為後世傳誦,迄今仍多有企業人士引為借鏡。

時代環境分析

  策略規畫要素有三:環境、條件和目標。環境方面可分為總體環境和競爭條件,總體環境:在劉備初次與諸葛亮談話中,已明確指出「漢室傾頹,奸臣竊持國柄,皇上蒙受欺凌。」諸葛亮對答曰「董卓入京以來,豪傑並起,掠州奪郡者不可勝數。」當時的競爭者皆面臨相同的總體環境,因此,競爭條件則更形重要。當時的政治形勢是,曹操擊潰呂布、袁術、袁紹等強勁對手,全面掌控北方;而占據江東的孫權,勢力也不斷發展,日益坐大;至於占有荊州的劉表和領有益州的劉璋,雖然地盤穩固,但缺乏作為,前途不被看好。

  諸葛亮首先分析最強勁的兩名對手:「曹操擁兵百萬,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與之爭鋒。而孫權據有江東,已經三代(孫堅、孫策、孫權),地勢險要,人民歸附,賢才為他盡力。可與他結盟,不可謀取他。」曹操、孫權雄踞北方和江東,難與之抗衡。此種情勢下,應先占有荊州和益州,諸葛亮分析道:「荊州地區,北面以漢水、沔水為屏障,南方直達南海郡,東南連接吳郡、會稽郡,西邊通巴郡、蜀郡,是用武要地。劉表沒有能力守住,實可取之。」

  再論及益州,諸葛亮說:「益州的地勢險要,沃野千里,號稱天府之國,當年漢高祖便是在此成就霸業。而益州牧劉璋昏庸無能,北受漢中張魯威脅;雖然百姓富庶,資源豐饒,卻不知珍惜善用這有利條件,智士賢才無不希望有個聖明的領導者。」

  由上分析,競爭對手明顯分為兩組;曹操、孫權屬於兵法「避實擊虛」的實,應當迴避,不可擊;荊州的劉表和益州的劉璋屬於「避實擊虛」的虛,應當進取擊滅。

評估條件,確立目標

  劉備投奔荊州劉表後一直不受重用,在人單勢孤、寄人籬下的情勢下,劉備求才若渴,盼有一番作為。雖然劉備身邊僅有關羽、張飛、趙雲等猛將,以及徐庶等少數策士,不像曹操、孫權、劉表、劉璋各擁地盤及部眾,且各有謀臣武將。但諸葛亮描述劉備「既是皇室後裔,信義又早已顯揚四海,廣交英雄,求賢若渴。」將劉備在身世、形象、領袖特質、企圖心等個人特質上的優勢點了出來。

  而劉備和諸葛亮的共識,無非是「霸業可成,漢室可興」。故環境條件和目標確立之後,孔明建議劉備:「占據荊州和益州,固守險要,西邊和好戎族,南邊安撫夷越,對外結交孫權,對內修明政治,一旦局勢有變,有利時機出現,便派一名將軍統領荊州大軍向宛城、洛陽前進,將軍(劉備)您親自率領益州軍隊席捲關中。」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隆中對」(亦稱「草廬對」),是諸葛亮分析各集團勢力消長之後提出的戰略,當時諸葛亮年僅二十七歲。

  此後,諸葛孔明輔佐劉備、劉禪,即是以此「隆中對」為藍圖。然而,這分苦心,劉備陣營不盡然完全領會,當劉表病歿,曹操兵鋒南下,劉表之子劉琮舉州降曹,諸葛亮勸說劉備奪取荊州,劉備不忍,直到赤壁戰後,才從曹操手中占奪部分荊州,作為據點。

「隆中對」未竟全功

  「隆中對」中聯結孫權的策略,讓劉備占有荊州,繼而奪取益州,奠定立國基礎,可惜劉備把荊州交給主戰派的關羽,關羽和孫吳摩擦不斷,惹惱孫權,且又輕率北進,讓孫權有機可乘,出兵奪占荊州,摛捉關羽。荊州失守,打亂了由荊、益兩州鉗擊中原的戰略布局,後來劉備東征,敗於夷陵,蜀軍元氣大傷,劉備憂憤而死,這些行動悖逆隆中對策的聯吳主張,奠定三分鼎立局勢,此後諸葛亮竭力北伐,也無法撼動曹魏的勢力。

「自董卓造逆以來,天下豪傑並起。曹操勢不及袁紹,而竟能克紹者,非唯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資將軍,豈可棄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高祖因之成帝業。今劉璋闇弱,民殷國富,而不佑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交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此亮所以為將軍謀者也。唯將軍圖之」

消息公佈欄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跳至網頁頂部